•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與發展——西安交大老教授們憶西遷精神

2018-01-24 13:28:00
來源:西安晚報
字號

  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61年前,胸懷愛國之志的一群人,堅決響應黨和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自此紮根黃土地,開啟了一個建設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學的風雲甲子。

  “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通大學史維祥等15位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點讚。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在西安交大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回首激昂著愛國深情與奮鬥熱血的歷史畫卷,大家表示,要牢記並傳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繼續為新時代做出新貢獻。

  一路向西

  “黨讓我們去哪,我們就背上行囊去哪!”

  新年伊始,西安交大西遷紀念館。一張半個多世紀前的影印乘車證,吸引了多位參觀者的目光。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證件上的字跡依然清晰。

  1956年,正值青春年華的胡奈賽正是手持這樣一張乘車證,登上了從上海開往大西北的列車。“當時我很高興,雖説是去陌生的西北,但國家培養了我們,讓去哪就應該去哪!”

  當時,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工業建設佈局等方面考慮,作出了交通大學遷往西安的決定。從繁華的沿海都市前往落後的西北內陸,充分了解西遷的意義後,交大師生義無反顧背起行囊,一路向西。

  上世紀50年代的西安,發展水準與繁華的上海判若雲泥:學校處在田野之中,馬路不平、電燈不亮,晴天揚灰路,雨天水和泥,夏無大樹遮陽,冬無暖氣禦寒。由於車身蒙塵太厚,第一次到西安的學生走出火車站,甚至認不出近在咫尺的公交車。

  “西安氣候乾燥,剛來時我鼻子出血半年多,吃饅頭就像吃藥一樣不習慣。”1957年從浙江紹興考入西安交大的陶文銓院士説,由於當時多數師生是南方人,對北方的飲食、氣候等很不適應。

  但數以千計的交大人沒有退縮。至1956年9月,包括815名教職工、3900余名學生在內的6000多名交大人匯聚古都西安,經緊鑼密鼓建設而成的新校園也從一片麥田中拔地而起。

  當時最年輕的教授,能源動力科學家陳學俊將上海的房産交公,舉家西遷,因為“既然去西安紮根,就不要再為房子而有所牽掛,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計較”。

  “黨讓我們去哪,我們就背上行囊去哪!”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15位老教授之一、如今84歲高齡的西安交大材料學院退休教師胡奈賽憶起當年,仍是激情滿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