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思踐悟十九大】社科專家帶你讀懂十九大|怎樣才能實現美麗中國?

2018-01-22 13:26: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摘要:十九大報告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一個目標,三個系統”。

  主講嘉賓:諸大建(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這次十九大有關生態文明的論述,大大超過我們的期望。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一個目標,三個系統”。

  第一個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納入現代化建設體系裏面。在現代化目標體系裏,原來提的是八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次正如我們所期望的,把“美麗”納入了現代化建設目標體系當中。這樣,五個目標就跟我們行動領域的五大建設對接起來,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這個目標非常明確。

  第二個就是系統性。我們可以用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以此類推,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解決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綠色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矛盾。

  今天我們講生態文明的時候,完整來説包括三個方面:污染控制,即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生態修復。所以十九大報告裏面用三段話,分別講了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跟生態修復。

  第二個系統,是把綠色思想融入到我們生産和消費的發展當中,就是強調了綠色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當中的意義。這個在報告中有很多論述,但是最出挑的是什麼?我認為,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到2035年,要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關鍵是做好四個方面的結構轉換。

  一是能源結構轉換,即從原來的煤油氣這樣的化石能源消耗為主的,轉換到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為主導的一個變化。

  二是産業結構轉變,即從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結構,轉化為有技術含量、資源環境友好型的産業體系,包括工業體系和服務業體系。

  三是交通結構的轉換,今天許多的資源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跟我們以小汽車主導的城市內部模式,跟城市之間高速公路的汽車運輸結構有關係。要實現綠色發展,接下去就要實現交通結構轉換,轉到城市內部以地鐵、地面公交為主導,是城市之間的高鐵軌道交通連接的這樣一種公共模式。

  四是消費模式轉換,其中主要的是居住結構轉換。我們現在的居住結構是功能分離的,導致長途的通勤上下班。實現建築、居住跟城市空間結構轉換,這是綠色發展從末端治理進步到源頭控制的一種新的綠色發展理念。

  第三個系統是政策系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將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改革合在一起,來解決系統性變革問題。從研究角度來説,國際上認同的是三個控制型政策。

  一是總量控制,即對於生態紅線要嚴防死守。二是生態資源環境,應該實行公平分享的政策,不能因為是富人,就可以消耗更多資源環境。所以,報告中提出,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産權明晰來把它細化。三是提高資源環境使用效率,要用好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對於違背資源環境保護的行為,稅收就要加重,價格就要把外部成本放到內部裏面去。總體上來説,政策系統是總量、公平、效率三位一體的系統化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

  十九大報告總體上是一個中長期的戰略,要把它細化到我們日常工作當中,這是貫穿未來幾十年發展的一個大綱、一根紅線。我覺得,生態文明建設寫出了我們期望的目標,寫得很過癮。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