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央環保督察完成督察全覆蓋 各地整改情況如何?

2018-01-18 08:3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我們就是奔著問題和責任去的” 

  ——首輪中央環保督察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8萬餘個 

  近日,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新疆、西藏反饋督察情況,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圓滿收官。

  從2015年12月啟動河北省環保督察試點以來,2016年7月和11月、2017年4月和8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分四批對30個省(區、市)開展督察,實現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督察全覆蓋。

  兩年來,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各地發現了哪些問題?各地整改情況如何?下一步工作又將如何開展?一系列問題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1.環保工作不是唱“獨角戲” 

  記者從國家環境保護部獲悉,首輪中央環保督察中發現的共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一些地區大氣和水環境問題突出;二是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三是一些自然保護區違規審批、建設;四是水資源過度開發;五是工業污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六是農村環境問題比較突出。

  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督察中努力做到見事見人見責任,是中央環保督察一直強調的工作方針。

  “督察準備階段,通過明察暗訪,摸情況、找線索,形成問題清單和進駐手冊;督察進駐階段,個別談話、受理舉報、走訪問詢等都緊緊圍繞問題和責任展開,並通過下沉督察和調查取證形成證據鏈;督察報告階段,以梳理問題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案件為重點,每個督察報告總體上70%的篇幅講問題,20%的篇幅談成績,10%的篇幅提建議。”按照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的描述,“環保督察,我們就是奔著問題和責任去的,將督察問題、解決問題、壓實責任作為重中之重。”

  據悉,第一輪環保督察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8萬餘個;地方借勢借力,推動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納入整改方案的1532項突出環境問題近半得到解決。其中,新疆卡拉麥裏山等自然保護區環境問題基本整改到位;內蒙古呼倫湖濕地面積明顯擴大;湖北基本完成湖泊違規養殖的清退工作;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以及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治理進度明顯加快;安徽全面叫停侵佔巢湖濱湖濕地等行為……

  中央環保督察緊盯黨委政府,把了解地方黨委政府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以及“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作為重點。

  2016年年初,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河北省展開試點督察,包括全省5個地市,邢臺市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普遍認為環保工作就是環保局的事兒,像是在唱‘獨角戲’;現在,各市直部門都動起來,實現了更深層次上的部門協作。”邢臺市環保局局長司國亮介紹説,根據環保督察方案明確的責任機制,邢臺市給各單位劃分了任務目標和細化責任,通過倒排工期敦促各單位按期保質完成,不允許有賴賬行為。

  “動真格”“求實效”,是中央環保督察帶給人們的深刻印象。“作為地方主要負責人,我確實感受到督察帶來的壓力。中央環保督察倒逼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問題繞不過、躲不了、拖不掉,早抓則主動、遲抓就被動,必須找出來、亮出來,狠下決心徹底解決。”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説出了很多領導幹部的心聲。

  2.一次“全面體檢”和“把脈會診” 

  緊盯地方黨委政府,不斷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是首輪中央環保督察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我們關注地方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將其是否真重視、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是否存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情況作為督察重點;另一方面,我們也高度重視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特別是違規決策、審批、開發的情況。”劉長根表示,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入開展,涉及的利益矛盾日益複雜,在推進工作中不擔當、不碰硬的情況比較多見,這將越來越成為中央環保督察的重中之重。

  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各級黨政領導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是對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次“全面體檢”和“把脈會診”,也是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履行環保主體責任的及時指導和有力鞭策,更是幫助地方發現和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一次難得契機。

  “過去也經常講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但是真遇到發展與保護出現矛盾時,自己心裏還是很糾結。經過這次中央環保督察,我沒有糾結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委書記、政委鄒躍斌的心路歷程,代表了很多黨政領導幹部對環保工作態度的變化。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麥正華説:“過去,生態環境管理總是被問題牽著走,今後我們要從被動‘滅火’的管理模式轉向自主掌控模式。”

  治污先治人,失職必追責。中央環保督察對不擔當、不碰硬的行為形成了強大震懾力,讓地方黨政領導幹部腦中這根“環保弦”時刻緊繃。

  來自環境保護部的一組數據顯示:首輪中央環保督察累計立案處罰2.9萬家企業,罰款約14.3億元;立案偵查1518件,拘留1527人;約談黨政領導幹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

  3.“小問題”也是督察的“大事情” 

  “以前我們這條河流因上游採挖砂石料,河裏面的水都是紅色的,從來沒有清澈過。這次環保問題整改,沙場全部關閉了,水也清了,魚兒也多了。我們老百姓從心底裏感謝黨和政府。”談到中央環保督察邊督邊改、立行立改的成效,青海省班瑪縣達卡鄉蘭青村牧民南裏由衷地表示。

  “在環保督察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群眾身邊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作為督察需要關注的‘大事情’,通過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增強群眾獲得感,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劉長根強調。

  據劉長根介紹,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共受理群眾環境舉報13.5萬件,直接推動解決8萬多個垃圾、惡臭、油煙、噪聲以及黑臭水體、“散亂污”企業污染等百姓身邊的環境問題,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每批督察後期,都有群眾來電來信,有的還譜曲寫詩,表達對督察組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感激之情。”

  邊督邊改、立行立改,還直接推動各地以督察整改為契機,舉一反三,完善工作機制。啟動督察以來,各省(區、市)針對性地出臺或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等240多項,其中山東、海南、四川、西藏等地印發文件,將環境保護納入幹部履職盡責考核評價範疇;31個省份均出臺環境保護職責分工文件、環境保護督察方案以及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26個省份已經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

  借勢借力中央環保督察,各級黨委政府抓環保的意識明顯增強,行動果斷堅決。借鑒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群眾舉報問題的高效辦理機制,山東省委、省政府設立了日常環保督察熱線,確保在督察結束後群眾仍然有高效的舉報辦理機制。在國家環境保護部的強化督察中,山東的問題銷號率達92.9%,高於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中其他地區12.9個百分點。

  借勢借力中央環保督察,各部門之間厘清責任、明確方向,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海南省各級組織、宣傳、紀檢等部門積極參與環保,發改、工信、農業、國土、住建、交通、林業等部門共同發力環保,既明確分工,又形成合力。

  借勢借力中央環保督察,各省區在建立環保長效機制、推動重大工程建設、解決重點難點環境問題上下功夫,發力更加精準。浙江加快推進污水治理工程項目,目前納入年度剿劣計劃的6個省控斷面水質均優於Ⅴ類。新疆全力落實卡拉麥裏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推進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恢復和保護。

  4.並非“一刀切”,不能“一陣風” 

  企業停工停産是否存在“一刀切”,督察整改會否出現“一陣風”……中央環保督察開展兩年來,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引發了外界的一些擔憂和質疑。

  由於追責嚴厲,個別地方為了應對中央環保督察,開始搞臨時突擊,不僅讓正常排污的合法企業限産停産,還關閉了一些涉及民生的小項目,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這種‘一刀切’式執法,表面上看是嚴格執法,實際上既反映了個別地方長期沒有嚴格執法、累積的嚴重環境問題,也反映了某些地方官員為了自保,防止被追責的‘防禦性’動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分析道。

  對此,劉長根表示:“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的企業停工停産情況,都是依法依規確確實實需要停産和整改的,都是群眾反映特別強烈且無法整改到位的。對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就採取緊急停産、停業等簡單粗暴方式應對督察,給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帶來不便的,我們在督察中也會堅決予以糾正。”

  如何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建立長效機制、不讓成效打折扣,這一問題至關重要。督察組入駐時“立行立改”,督察組撤走後是否就“一切如故”了呢?針對外界對環保督察整改會否只是“一陣風”的質疑,劉長根的回答頗為堅決:“在制度設計上不達目的絕不松手,絕不能把督察變成‘一陣風’。”

  他坦言,環保督察之初,一些地方確實存在少數反彈的問題,國家環保督察辦對此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採取清單式調度,將整改內容分為多個方面,組織督察局對地方整改上報情況進行核實,採取警告、提醒以及更加嚴厲的措施督促整改”。

  前不久,環境保護部6個區域督查中心更名為區域督察局。據記者了解,此次轉制是“雙轉”:一是由“中心”改為“局”,由事業單位轉為行政單位;二是由“督查”轉為“督察”,可以更好地承擔中央環保督察任務,進一步聚焦“督政”職能,構建形成“一辦六局”環保督察主體力量,形成專業化的督察隊伍。

  對於中央環保督察下一步的工作部署,外界頗為關注。據劉長根透露,2018年環境保護部擬對首輪督察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此外,針對重點地區大氣污染、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污染以及影響群眾生産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部將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大助力。(本報記者 張蕾)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