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召忠談印度武器“萬國帽”:什麼都想跟中國比

2018-01-17 10:04: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印度武器的“萬國帽”,難摘

  有事問局座

  前幾天,印度媒體爆出,該國一艘核潛艇“趴窩”已長達十個月之久,卻一直瞞而不報……

  “趴窩”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進水了。進水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船員忘了關門。

  不知道哪個船員忘了關閉後側推進艙的一個艙蓋門,而且,還一直都沒有人發現。於是,艙門就這樣一直開著,海水就這樣一直灌著,潛艇就這樣一直在水裏泡著。

  等發現時為時已晚,只能“開膛破肚”來一次大修。所以事故發生以後,十個多月的時間裏,潛艇一直都在維修和清理,沒挪過窩沒下過海。據印度海軍稱,現在已經修得差不多了。

  被弄壞的這艘核潛艇,叫“殲敵者”號,是印度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核潛艇。

  作為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殲敵者”號的滿載排水量6000噸,滿員差不多100人,裝載的導彈射程最遠3500公里。而同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的“俄亥俄級”排水量都快接近兩萬噸了,是“殲敵者”的3倍,還裝備了24個垂直髮射管,搭載的“三叉戟”導彈射程高達12000公里。再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都是“萬噸艇+萬公里彈”的配置。

  可就是這樣一艘“小兒科”級別的潛艇,一造還是30年,同級別三艘潛艇大約在5億美元左右,結果最後造出來,僅這一艘“殲敵者”號,就花了超過26億美元。

  面對這樣一艘潛艇,印度卻還是信心爆棚,覺得自己的核潛艇綜合作戰性能已經超越了中國,足以比肩美俄等國最新的核潛艇。可就在不久之前,印度還把向俄租的潛艇給撞了個大窟窿。

  印度第一次租核潛艇是在1988年,花了鉅資租到了蘇聯的670型核潛艇,主要是想摸索核潛艇的構造和操作原理,為自行設計國産核潛艇打基礎,租借期滿以後就還回去了。2012年,印度花10億美元又向俄羅斯租了一艘“阿庫拉Ⅱ”級攻擊核潛艇。

  結果,去年10月的一次訓練結束後,該潛艇在進港的時候,撞海底去了。潛艇腦袋給撞了個稀爛,聲吶罩嚴重受損。據説又花了6億美元請俄羅斯來修,好像到現在還沒修好。

  印度挺“執著”,有點錢就造在武器上了。就在前不久,2017年底,印度的第二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殲敵者”的兄弟“阿裏達曼”號,也下水了。

  而且印度媒體近日又報道了一條消息,説印度海軍正盤算著向國防部提交今年的首份特大號“購物清單”。據説這份清單中除了第2艘國産航母之外,還包括額外57架進口艦載機,預計總額將高達1.6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620億元。

  莫迪在2014年的時候就信誓旦旦地提出了所謂的“印度製造”計劃,根據當時制定的這個新政策,在未來10到12年,印度全部武器裝備中的至少一半要實現國內生産。到了第二年莫迪更是誇下海口,號稱印度將不再充當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的角色,要完成在5年內實現70%武器裝備硬體由國內生産的目標。

  一直以來,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供給都嚴重依賴對外軍購,“萬國牌”的名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自打莫迪提出“印度製造”之後,這幾年印度在向美國法國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購買武器的同時,都會附加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求與印度共同研發,或是在印度境內製造,不過很多時候,都會被無情地拒絕。

  印度國産“光輝”戰機,本來是比照著美國的F-16那一代造的,結果一造就是三十多年,F-16都退役了,“光輝”呢?交付的數量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了。就連閱兵的時候,都不是飛過場的,而是被卡車拖著走過閱兵場的。

  印度國産“阿瓊”坦克,全世界最貴的坦克,1972年就開始研製了,又是幾十年過去,還沒有達到預定的生産指標,印度陸軍也拒絕接收。而且根據印度媒體最近發佈的消息,印度陸軍已經決定啟動未來新型主戰坦克的招標了,徹底放棄了“阿瓊”。不過,據説,這個招標項目要採購的200多輛坦克,還是要在印度境內生産。

  印度什麼東西都想弄,什麼東西都想跟中國比著來,不顧國情,不考慮自己的國防工業實力,就急於開工各種國産武器項目。搞到最後,就只能是問題百齣。反觀我們的“中國製造”“中國配套”“中國創造”,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