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任縣:“五老會”善解疙瘩事兒

2018-01-15 09:19:00
來源:河北新聞網
字號

  “有了這份分期還款協議,我能安安穩穩過個新年了,多虧了我們的‘鐵包公’啊!”元旦前夕,拿著首期的5萬元還款,任縣永福莊鄉懷屯村郭某吃下了“定心丸”,壓在他心頭10多年的包袱終於放下了。

  他説的“鐵包公”叫王興辰,是一名老教師,也是鄉里的金牌調解員。據了解,原來,郭某以前做車床配件生意時,一直給李屯村李某供貨,由於貨物積壓,李某欠下郭某19萬元貨款,一直還不上。去年11月,郭某一紙訴狀將李某告上法庭,通過庭前調解,案子回到王興辰手裏。王興辰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講明利害,又設法説和,眼看著要鬧上法庭的案子,就這樣畫上句號。

  群眾之間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達不到立案標準,但不解決又影響和諧,有的已經立案的案件,通過訴前調解,也能和平解決。針對這種情況,任縣通過民推舉、村遞交、鄉選拔、縣把關的推選程式,從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法官、老檢察官中優先選拔,重組縣、鄉、村三級人民調解委員會,村民更習慣地稱他們為“五老會 ”。

  王興辰就是一名“五老會”成員。這些調解員大多在農村生活,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身份受人尊重,説話有分量,處事有辦法。他們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調解矛盾,化解糾紛,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社會矛盾“減壓閥”。

  “我們常用的方法有4個:苗頭預測法、法治與道德結合法、褒揚激勵法、動員多種力量調解法。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始終要遵守法律。”王興辰説,時代在前進,社會在變化,調解也要創新,縣裏經常採取以會代訓、巡迴培訓等多種方式,對“五老會”成員進行培訓,增強調解技能,提高調解成功率。

  橋頭村63歲的徐銀明老人因病殘疾,行動不便,平時辦事很困難。村“五老會”成員張文典每年都親自開車帶老人去照相,幫老人辦理養老保險,老人無需費心,就能拿到保險金。像這樣,不管是調解、代辦,還是哪家種田缺工、生活缺衣,“五老們”都主動幫助排憂解難。目前,橋頭村“五老會”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近10起,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和大的治安案件。

  現在,任縣195個村,村村都有“五老會”,甄選出的615名調解員,全部建立管理檔案,統一掛牌上崗。同時,落實“以案定補”補貼標準,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數據顯示,該縣各級調委會參與排查矛盾糾紛3436件,調解成功3413件。(記者邢雲 通訊員王培)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