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關注2018財政金融新趨勢:基金業“通道”收窄

2018-01-10 09:4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2018年,基金行業再想借力銀行資金、保險資金“刷”規模、賺快錢、賺監管套利的錢,將會越來越難。在資管産品開繳增值稅的多項新規中,通道業務和嵌套業務都是被規範、嚴管的重點對象,基金子公司的通道業務規模很可能繼續下降。隨著規範私募基金髮展的政策日益完善,無論是陽光私募還是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安全性將得到更大提升,私募追求絕對收益的特性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入場

  2018年正值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20週年,也是私募基金髮展的第16個年頭,我國約100萬億元的資管産品將面臨繳納增值稅的新環境。

  隨著國外資産管理公司涌入,新的一年裏,國內私募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在大類資産配置新階段,2018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可望成為財富管理市場新寵,公募FOF(專門投資于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也將發佈首份“成績單”,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分級基金、定增基金將在新的一年更加“縮水”。在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大趨勢下,滬港深基金、MSCI基金和貨幣基金在新年裏必將發展得更加規範和穩健。

  “去通道”回歸資管本源

  在嚴監管、去杠桿的大背景下,2018年我國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的通道業務、嵌套業務將逐步規範,而委外基金、定增基金、分級基金、保本基金、貨幣基金等幾類産品將繼續“瘦身”乃至發生質變。

  2018年1月份,銀監會制定併發布了《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委託資金用途應符合法律法規、國家宏觀調控和産業政策,資金不得從事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資産管理産品等投資。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賈志表示,這意味著當前很多資管産品非標投資的重要渠道被封堵住了,未來這些資管産品通過多層嵌套間接實現放款的方法將不可操作,此外資管産品投資非標需要嚴格期限匹配。

  對於公募基金行業來説,2017年一路狂飆突進的委外資金“定制型基金”極可能在2018年面臨規模調整乃至大幅縮水,而過去通過委託貸款途徑發放的部分私募基金非標投資將可能面臨通道被堵死的可能。概言之,2018年基金行業再想借力銀行資金、保險資金“刷”規模、賺快錢、賺監管套利的錢,將會越來越難。

  對於公募基金公司麾下的數十家專戶子公司來説,2018年這些基金子公司的通道業務規模很可能繼續下降。無論是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多部門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還是在資管産品繳納增值稅的多項新規中,通道業務和嵌套業務都是被規範、嚴管的重點對象。

  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表示,在一系列規範基金子公司發展的新規出臺後,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規模一路下探。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為14.38萬億元,較一季度規模下降近2萬億元。可以預見,2018年靠通道業務“吃飯”的基金專戶子公司的日子並不會好過。

  對於私募基金來説,無論是私募股權還是陽光私募,都切身感受到2017年全面監管、依法監管和從嚴監管的“寒意”,而這一態勢在2018年必將持續。2017年底,全國股轉系統發佈的掛牌私募核查結果公告顯示,富海銀濤、擁灣資産、銀紀資産、達仁資管、中科招商等5家新三板掛牌私募機構,因不符合整改要求,被強制摘牌。目前,總計28家掛牌私募中,除了上述5家陸續被摘牌,10家安全過關,還有13傢俬募依然在被核查的過程中。2018年,這些已被摘牌的私募有可能轉投港股市場或者其他市場,而存量掛牌私募機構發展態勢必將更加規範,回歸主動管理和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