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2018-01-10 08:5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劉詩平、張泉、余曉潔

  科技正在中國掀起一場“飯碗裏的革命”。

  8日出爐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産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産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不到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題。水稻育種技術的多項突破,不僅使水稻産量持續提高、種植地域大大擴展,更迎來稻米“量身定制”時代。

  獲獎關鍵詞:水稻産量繼續攀高、地域大為拓展、基因組合培育、寒地高産穩産

  2017年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創新團隊的豐收年:

  9月,生長在黃海之濱一片鹹水中的特殊水稻——袁隆平團隊培育出的最新“海水稻”喜獲豐收,在6‰鹽度的鹹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最高畝産達到歷史性的620.95公斤。

  10月,在河北邯鄲市的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實現畝産1149.02公斤,創下世界水稻單産最高紀錄。

  2017年,袁隆平創新團隊在雲南、陜西等13個省區市建立了31個超級雜交稻百畝連片高産攻關示範點,實施“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四良”配套技術,取得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産的重大突破。

  早在1997年,袁隆平即領銜牽頭“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現在,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佔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産量約佔水稻總産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産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如果説袁隆平團隊的探索,使水稻種植在産量上大幅提高、地域上大為拓展,那麼,李家洋團隊完成的應用於水稻高産優質分子育種,則為突破水稻的産量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價值的基因資源,被譽為“一次新的綠色革命的開始”。他們成功克隆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同時建立了高效、精準的設計育種體系。

  “‘分子設計’育種是世界作物遺傳改良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就像組裝一台電腦,人們想要什麼樣的水稻,育種專家就可以把相關的水稻基因組合在一起。”李家洋説。

  另一個獲獎團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國君團隊,歷經20多年研究,創新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寒地早粳稻“龍粳”系列,解決了寒地早粳稻品種難創高産和穩産問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