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畝産620公斤!我國海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09月29日 09:08:4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記者袁軍寶、潘林青)28日下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首批耐鹽鹼水稻材料開始收割評測,産量最高的達到畝産620.95公斤。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國“海水稻”研究取得了一大重要突破。

  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是一種可以長在灘塗和鹽鹼地的水稻。今年白泥地實驗基地試種了312份具有較強耐鹽鹼性的“海水稻”材料(水稻品種審定前,稱之為材料)。經過收割、稱重、去雜等環節,最終測定有4個材料的畝産超過400公斤。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專家的測算,畝産能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種海水稻就划得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據專家介紹,小區試驗田材料種植、産量評測和最終大田種植及産量還有一定區別,後續還有一系列研究環節。同時,從品種比較到區域試點,再到大面積試點、政府審定,最終形成品種進行推廣,至少需要3年時間。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告訴記者,輕度鹽鹼地的鹽分約為0.3%,中度鹽鹼地約為0.6%,而海水的含鹽度為3.3%-3.5%。中心培育的“海水稻”在試種過程中,先期使用鹽份為0.3%的調製海水灌溉,後期使用0.6%的調製海水灌溉,未來隨著海水稻研究的繼續推進,期待能夠用更鹹更鹼的水灌溉。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