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病毒終結者”侯雲德:我不要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2018-01-09 09:4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1958年初冬,一名中國青年敲開了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的大門。

  他的名字叫侯雲德,當時只有29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被選派留蘇的人才,專攻病毒學。

  研究所每天四點半下班,侯雲德就“賴”在實驗室和圖書館裏繼續學習,直至午夜地鐵發出末班車,他才趕回住處。久而久之,他成了全研究所最晚下班的人,門衛乾脆把實驗室的鑰匙交給了他。

  一天,研究所實驗用小白鼠一下子全死了,症狀陌生,病毒未知。蘇聯專家大感撓頭,侯雲德幾番搜尋文獻,反覆嘗試,最終在實驗室裏成功分離出了病毒,並立即報告給了導師。“一個新來的中國留學生竟有這樣的本事!”

  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研究所。

  圍繞著這些發現,侯雲德在留蘇期間發表了17篇論文。由於頻頻發稿,蘇聯《病毒學雜誌》編輯還特地跑到研究所問:“侯雲德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人物?”

  1999年侯雲德在醫學科學前沿討論會上做報告

  1999年侯雲德在醫學科學前沿討論會上做報告

  1962年,學成歸國的侯雲德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投入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礎研究中。在一次對中藥黃芪的抗病毒研究中,侯雲德發現黃芪能夠誘導人體産生一種可廣譜抗病毒的物質——干擾素。他決定選擇這種物質作為治療病毒病的突破口,開始研發的“戰略性”轉移。

  一開始,侯雲德選擇用人臍血白細胞誘生製備干擾素,但是成本太高。1977年,人的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的基因工程在美國宣告成功。侯雲德他大膽設想,可以引入基因工程的辦法,讓細菌來大量生産干擾素。

  1979年,基因工程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聞所未聞,更遑論生物技術。利用基因工程製備干擾素,需要非洲爪蟾蜍的卵母細胞,但去哪兒找非洲爪蟾蜍?侯雲德不願放棄,他多方聯繫,反覆嘗試,最終在北京郊區的飼養場找到了一種非洲鯽魚,它的卵母細胞成為理想的替代品。當年,侯雲德在美國紐約舉行的國際干擾素會議上宣讀了這個製備干擾素的“土辦法”,由於操作簡便,立即受到了國際專家的高度評價。

  1982年,53歲的侯雲徳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中國人抗病毒反應優勢的人α1b 型干擾素基因,並成功研發出國際上獨創的國家 I 類新藥産品重組 α1b 型干擾素,臨床證明,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細胞性白血病等有明顯的療效,且與國外同類産品相比副反應小得多。

  2008年至今,侯雲德院士一直擔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指導佈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能力建設和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五個領域的研究,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網路體系進行頂層設計。

  2009年“甲流”來襲,侯雲德作為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組長,親自帶領團隊加班加點研發疫苗,他讓人找來國內十幾家制藥企業的老總,要求各家企業按他提供的方法盡最快速度生産疫苗。傳統的疫苗研發投産,少則半年,多則十年,見好幾位企業家面有難色,這位80歲的老人激動地直拍桌子,“這是做疫苗,我不要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在他的堅持下,新甲流疫苗在疫情發生的87天后被研製成功並投産,此前,世界上從沒有一例疫苗是在流感還在大流行時就被研製出來,侯雲德創造了世界紀錄!

  從事科研63年,著書8本,侯雲德1990年獨自編著的105萬字的《分子病毒學》,至今仍是我國分子病毒學界最為全面系統的經典專著之一。甲流、寨卡……近年來每逢突發傳染病來襲,防控專家仍要不時去翻開這本厚厚的書,追溯陌生病毒的“前世今生”。

  “雙鬢添白髮,我心情切切,願將此一生,貢獻四化業。”這是侯雲德的一首明志詩。當下,他最關心是即將於2020年結項的傳染病重大專項,那時,他就91歲了。(材料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 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