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領航新征程】國旗下,黨課已講三十年

2018-01-03 14:47:00
來源:徐州日報
字號

  上月25日清晨。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

  初冬的風帶來凜凜寒意,村民們裹緊大衣,陸陸續續走進村委會大院。

  百米之外的潘安湖畔,霧氣籠罩,第一縷陽光正穿過雲層,在水面灑下點點碎金。

  這裡是馬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就在十三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後首次開展地方考察時來到了這裡,馬莊農民樂團聞名全國,這讓2700名馬莊人倍感驕傲。

  三根筆挺的旗桿在陽光下反射著耀眼的白光。升旗手整裝待發,軍樂隊默然肅立,寒風中,護旗手手中鋪展的五星紅旗如火焰般燃燒、跳躍,照亮村民們期待的目光。

  升旗儀式和國旗下的黨課,在馬莊村已經持續了整整30年。國旗、村旗、農民樂團團旗,是馬莊村鄉村文化建設一馬當先的精神引領。

  7:00,軍樂隊號聲響起,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舒展。

  71歲的老書記孟慶喜仰望著國旗—— 

  30年前,就是在這面旗幟下,剛剛接任村支書的他,組建起蘇北第一支農民樂團,發出了“文化也能立村”的時代吶喊。

  彼時,馬莊村隸屬於銅山縣青山泉鎮,雖然剛靠煤炭産業扭轉了發展頹勢,但在全鎮18個村子裏僅僅排名第13位。基礎太差,孟慶喜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馬莊脫穎而出,走一條“人無我有”的發展之路?當時,全縣乃至徐州市都鮮有專業樂團,這讓孟慶喜找到了路子。

  1988年10月1日,國旗下的第一節黨課。五星紅旗飄揚在灰濛濛的天空中。“咱們發展農民樂團,是要以先進文化引領經濟發展,請大家相信我,文化也能立村!給我兩年時間,只要咱村精神面貌好了,經濟肯定能發展起來!”孟慶喜拿著大喇叭,喊得滿頭大汗,但底下沒人吱聲。

  村民和礦工灰頭土臉站在村委會大院裏,一臉質疑。在那個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時代,從上級領導到普通村民,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他——農民搞樂團?能吹出糧食還是吹出票子?

  孟慶喜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每月國旗下的黨課,他反覆重復著“兩年小變化,三年中變化,五年大變化”的承諾,直到1993年,農民樂團已成為馬莊乃至徐州市的文化品牌,隨之出現的週末舞會、納涼晚會、啤酒節、春節聯歡晚會等藝術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參觀者,主動前來投資的企業開始排起長隊,村裏也建起了全市第一家村級集體企業,先後成立了16家工廠,僅年産值百萬元以上的工廠就有6家。

  馬莊村的春天,終於來了。

  42歲的現任黨委書記孟國棟仰望著國旗—— 

  2016年9月,也是在這面旗幟下,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的孟國棟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帶領村民繼續走向一條百姓富、環境美、民風淳的發展之路。

  30年間,改革開放大潮風起雲湧,馬莊這個小小的村莊亦在時代大潮中起起伏伏,兩代舵手不忘初心,牢牢把握“文化立村”的總方向,帶著全村百姓一路奔向小康。

  一馬當先的勇氣,躍馬揚鞭的速度,馬不停蹄的毅力,馬到成功的效率,是馬莊村在30年發展中形成的“馬莊精神”。靠著“馬莊精神”的支援,馬莊村避開了上世紀90年代初鄉鎮企業改制對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危機,頂住了2001年煤礦全部關閉導致集體收入銳減4/5的震蕩,通過産業轉型升級、採煤塌陷地治理、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等舉措,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齊頭並進的和諧發展之路。

  今日馬莊,是全國文明村,也是江蘇省最美鄉村;這裡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20多萬人次,這裡的農民樂團平均每年演出200余場,曾代表中國獲得過國際獎項。

  上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莊,看了農民樂團的快板表演,聽了黨員們的學習彙報,自己掏錢買下了一個香包;就在這個院子裏,總書記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要求。

  當天的黨課,是2017年最後一次國旗下的黨課,也是習總書記離開馬莊後的第一次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講。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碧藍的天空中。孟國棟在思考,十九大之後的馬莊村,該如何將鄉村振興這條路走得更好、更穩、更長遠?

  500多名馬莊村民仰望著國旗—— 

  習總書記的身影剛剛離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他們盼望著,今天這堂國旗下的黨課,給他們帶來更多新的希望。

  歷時2分07秒,國歌奏畢,五星紅旗在風中獵獵作響,鮮艷如霞。

  孟國棟走到國旗下。

  “鄉親們,這個12月對我們村來説,值得被永遠記住。習總書記在參觀了我們村之後,認為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群眾的文化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們這裡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這對咱們來説是莫大的鼓舞和振奮啊!”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什麼是鄉村振興?就是要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想,這對我們村今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知道了今後該怎麼把生活過得更舒心、更富裕、更有奔頭!”

  孟國棟沒有打草稿,這些話在他心中醞釀已久。500多名村民在寒風中一動不動,屏息聆聽。

  “怎樣才能産業興旺?總書記肯定了咱們的香包産業。過去有些人不太願意做香包,覺得沒前途,現在呢?咱的香包早就脫銷了,訂單已經排到了下個月,很多人開始在家裏縫製香包,這個産業已經開始做大做強了。下一步,咱們還要建一個香包文化大院,把咱徐州的香包向全國、全世界推廣!”

  孟國棟越説越激動。

  “生態宜居就不要説了,過去有人鍛鍊嗎?沒有。滿天粉塵,鍛鍊不就是自殺?你再看現在,天天早晨都有人到湖邊鍛鍊,這才是健康的生活。

  “鄉風文明和社會治理更不用説,農民樂團是咱村的名片,有了它,大傢夥兒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排練、演出、欣賞節目了,哪有時間打架鬥毆?咱們搞了30年積分制管理和家庭檔案管理,各種文明家庭、文明村組評比年年舉辦,這些好的做法都要堅持下去。

  “最後説生活富裕。説白了,咱所有人的目標都是要過好日子,多掙錢。咱村周邊那麼多企業,即便到潘安湖打掃衛生,一個月一兩千塊錢也不成問題,關鍵看你願不願意幹。下一步,咱村還要把婚禮小鎮進一步擴建,做大香包産業,統一規劃農家樂,真正把旅遊業發展起來。我敢説,只要你不懶,咱每個人都能過上好日子!”

  最後一句説得太用力,孟國棟的嗓子一下子啞了。

  掌聲雷動。

  旭日躍出了湖面,溫暖的光芒,照亮了村民們滿懷希望的臉龐。

  (徐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曲美慧)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