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朗普六發推特,魯哈尼嚴厲回擊,伊朗到底在發生什麼?

2018-01-02 09:34: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伊朗此次示威始於上週四,示威者對經濟狀況的不滿迅速轉向政治,並擴及全國多地,一些示威者甚至將矛頭對準總統魯哈尼以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這在伊朗極其罕見。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6次發推特向伊朗政府密集施壓,聲稱“是時候改變了”。1日,俄羅斯外交部稱,希望伊朗局勢不會發展成暴力流血事件,外部干涉破外穩定局勢的行為不可接受。

  “整個2017年,西方媒體充斥著伊朗人面對特朗普的批評如何保持團結的故事,他們的證據大部分都是引述當地説法甚至推特內容。”面對伊朗突變的局勢,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如此譏諷西方媒體,稱現在分析人士與專家亂成一團。

  伊朗到底在發生什麼?“中東之眼”網站分析認為,馬什哈德是伊朗保守派重鎮,最初的示威中迅速出現“魯哈尼去死”的口號,令人生疑這是伊朗強硬派精心策劃試圖削弱魯哈尼及其政府的行動。美聯社稱,示威迅速擴散到伊朗全國,社交媒體Telegram扮演著重要角色,8000萬伊朗人中超過4000萬人在用這個軟體。加拿大全球新聞網則強調經濟原因,認為如今的伊朗年輕人感興趣的已不再是伊斯蘭理想主義以及1979年的革命,他們想要的是就業、更高的工資,希望當局將注意力放在國內,伊朗年輕人失業率超過28%。

  2009年德黑蘭曾經歷巨大政治危機,超過百萬人走上街頭抗議大選舞弊,歷時數月。此次的示威會如何發展?德國《時代週報》1日稱,伊朗是一個“不可預知的國家”。《環球時報》駐德黑蘭記者採訪當地專家發現,他們大都認為局勢晦暗不明,相信政府有能力控制局勢,同時又擔心發生意外事件刺激局勢惡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現十分活躍,上週四伊朗出現反政府示威後,到昨晚他已6次通過推文發聲。在推文中,特朗普稱,“壓迫性的政權不會被永遠忍受”“伊朗公民受夠了伊朗政權的腐敗和揮霍國家財富支援國外恐怖主義。伊朗政府應該尊重人民的權利,包括人民的言論自由。全世界都在關注”。

  特朗普的表態在美國引發一些人的稱讚,副總統彭斯以及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都表示支援伊朗的示威者。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稱,特朗普做出了“好的外交政策選擇”,他呼籲特朗普做得更多,應發表全國性講話提出戰略,“我們有機會在2018年對真正的壞演員發動致命一擊”。認同特朗普做法的還包括美國前參聯會主席馬倫等人。參議員胡德聲稱,伊朗問題能讓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走到一起,“我們需要確定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盟友能追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支援伊朗人民”。

  明確呼應特朗普的是加拿大和以色列。加拿大政府上週六發聲明稱該國“為伊朗人民行使基本權利和平示威感到鼓舞”,呼籲伊朗當局“堅持並尊重民主以及人權”,誓言“繼續支援伊朗人的基本權利,包括言論自由”。伊朗外交部抨擊加拿大“多管閒事”,認為加拿大違反了國際承諾。1日,以色列情報部長卡特茲稱,“希望伊朗人民贏得爭取自由與民主的勝利”。

  “血腥之夜”出現前,伊朗總統魯哈尼發表電視講話,這是他首次就該國2009年以來爆發的最大規模示威表態。魯哈尼呼籲冷靜,他稱根據憲法和公民權利伊朗人完全有表達對政府的批評或舉行示威的自由,但應以一種能改善國家狀況的方式。他強調解決某些問題“並不容易,需要時間”,警告“政府不會容忍那些破壞公共財物、違反公共秩序以及在社會製造動亂的人”。魯哈尼尤其嚴厲抨擊了美國總統特朗普,他説,“在美國的這個人今天想同情我們的人民,他忘記了幾個月前還將伊朗人稱為‘恐怖分子’,這個人從頭到腳都反對伊朗,沒有權利同情伊朗人民”。

  布魯金斯學會學者馬羅尼對美國《洛杉磯時報》稱,特朗普對伊朗示威者的背書可能是“死亡之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薩蒂亞博警告,特朗普針對伊朗政權的批評可能毫無益處,反而可能成為政府進行鎮壓的藉口。伊朗裔美國人全國理事會成員馬拉希認為,伊朗這次示威運動“始於伊朗並將終於伊朗”,與美國無關,“特朗普插手沒有必要,因為他在伊朗沒什麼公信力”。

  歐洲輿論也顯示出掙扎。德國《圖片報》1日聲稱,從加沙到葉門,在中東引發火災的是伊朗,西方對德黑蘭採取綏靖政策將其當作“消防員”的做法“過於天真”。該國《漢堡晚報》則呼籲讓“魯哈尼繼續坐在總統寶座上”,認為他是一個溫和派,若下臺地區會更加動蕩。

  【環球時報駐伊朗、德國、埃及記者 晉燕 青木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崔傑通 柳直】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