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創新技藝呵護好甲骨文這塊“心頭肉”

2017-12-28 10:3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墨拓用上去離子三級水和馬鬃刷

  創新技藝呵護好甲骨文這塊“心頭肉”

  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

  甲骨文是上古流傳下來的瑰寶。自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以來,整理和研究甲骨文的工作就一直沒有間斷過,而墨拓是甲骨文整理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步驟之一。日前,“天津博物館藏甲骨文的整理與研究”項目的甲骨文墨拓工作順利完成,其中近年來的技藝創新在拓印文字與保護甲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記者就此採訪了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教授。

  1.墨拓是我國的傳統技藝

  墨拓的出現遠在甲骨文被發現以前,是我國的傳統技藝,其歷史至少有千年之久。

  簡單來説,墨拓就是用墨把石刻或古器物上的文字和圖案拓印到紙上的技術。一般先將宣紙(甲骨墨拓用的是一種名叫“六吉綿連”的手工特製宣紙)緊覆在碑石或甲骨等古物上,然後再氈墨把其上的文字或圖案椎拓到宣紙上,最後將拓紙揭下保存。

  墨拓是保存文物資料、提供臨寫楷摹的重要方法。在歷史發展中,碑石器物難免會出現損壞甚至消失。比如東漢延熹八年(165年)立的《漢西嶽華山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毀於地震,而今只有四種拓本傳世。再如唐代柳公權的著名書法作品《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簡稱《神策軍碑》),原碑早已毀滅,僅有北宋拓印的孤本傳世。正是因為有墨拓技藝的存在,後人才能夠欣賞和臨摹,感受漢碑隸書的頓挫神韻與唐宋楷體的敦厚遒勁。因此,墨拓在保存文物資料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墨拓對於研究歷史文獻、文物也有著重要的價值。在照相技術誕生以前,那些已經損壞消失或因種種原因無法收藏的文物,就是依靠墨拓進入研究者的視域的。而且許多文物需要妥善收藏與精心保護,不能反覆觸碰,通過墨拓,研究者既可以取得研究所需的材料,又能避免多次接觸文物,使文物遭受污染或損壞。現代照相技術十分發達,但是細節上的呈現仍然不如墨拓直觀清晰。墨拓可以將石刻、古器物上的文字和圖案清晰地顯現在紙上,供研究者利用。

  因此,墨拓技藝雖然已歷千年,但其存在價值依然不容小覷,是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助力之一。

  2.墨拓的首要目的是保護甲骨

  甲骨文墨拓是傳統墨拓技藝在甲骨學領域的新應用,是王懿榮、王襄、孟廣慧、劉鶚等在發現甲骨文之後依據傳統金石學思路對甲骨文進行整理和研究的方法之一。

  “甲骨文墨拓的首要目的是保護甲骨。”宋鎮豪介紹,甲骨文是從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流傳下來的古物,在歷史的沉澱與發掘流傳中,許多甲骨已經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損傷,這就要求研究者應盡可能避免直接觸摸甲骨實物,減少甲骨的墨拓次數。“好的墨拓成果可以反覆利用和研究,有利於甲骨的保護與收藏。所以,研究者在墨拓過程中一定要十分細心,爭取一次成功。”

  甲骨文除了出土後流傳收藏過程中産生的損傷,在墨拓等整理與研究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人為的二次損傷。宋鎮豪説:“甲骨有的已經面臨風化,即便沒有風化,也非常脆弱,在墨拓時需要格外小心,否則會出現用力過度導致甲骨碎裂的情況。”由宋鎮豪帶領的團隊成員在正式墨拓前,都需要經過長時間反覆練手。

  甲骨文墨拓與一般的墨拓工作還略有區別。宋鎮豪介紹,甲骨文墨拓需要對甲骨的正反全貌進行精細辨析,而判斷墨拓是否成功,主要看甲骨拓本墨色是否均勻、濃淡是否適宜、字口是否清晰等。

  3.墨拓甲骨有了新技法

  甲骨文墨拓一般先要觀察甲骨正反兩面是否有字,然後用膠泥把甲骨固定在面板上進行操作。“這幾年在旅順博物館與天津博物館墨拓甲骨的時候,我們團隊的何海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技工)總能推陳出新,為我們在墨拓過程中保護甲骨、提高效率提供了不少新思路。”宋鎮豪介紹。

  首先,早期拓甲骨文,都要用到白芨水。白芨是一種中藥材,把它浸泡在溫水裏,會産生一種弱膠質。當天制好的白芨水用於拓印,對甲骨的侵蝕很小。但是時間一長,白芨水的膠質就會變厚,哪怕只隔了一天,都會粘在甲骨上面。而且蟲子特別喜歡吃這種植物膠,最後會污染甲骨、蛀蝕甲骨,産生風化、開裂等現象。所以過去在傳拓甲骨文的同時,多少會造成甲骨的損傷。

  “我們發現那些早先被傳拓過的甲骨,由於有膠質殘留,重拓時紙不易揭下來。骨面殘留的膠質,很容易影響墨拓效果,造成字口不清晰。”宋鎮豪説,“考慮到用白芨水墨拓會污染甲骨,何海慧提出用純凈的蒸餾水或特製的去離子三級水代替白芨水進行拓制的方法。這種水使拓紙與甲骨粘緊,對甲骨幾乎沒有損傷,而被甲骨所吸收的微量水分,可以慢慢自然蒸發。”這是甲骨墨拓技藝一大創新,等於把傳統的墨拓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其次,甲骨文氈墨傳拓,還需要用一種毛刷來輕輕敲拍,使字口在拓紙上顯現。這種刷子需要用女孩子的頭髮製成,叫人頭髮刷。用人頭髮刷輕輕敲擊拓紙,可以使字口在拓制時能夠清晰呈現。

  有的甲骨品相好,比較堅硬,用人頭髮刷敲沒有問題。但是有的甲骨,比如表皮已經風化起翹的甲骨,難免與拓紙粘連不牢,只能輕輕地刷。人頭髮刷的力道不足,有的字口顯不出來,如果仍舊用輕敲的方法,就會對甲骨造成損傷。

  “這次我們開始嘗試使用馬鬃刷。馬鬃,就是馬脖子上的一綹長毛。馬鬃刷不硬不軟,恰到好處,一刷字口就出來了,而且也不傷甲骨。”這又是技術上的精益求精。馬鬃刷的使用,在“保護第一”的情況下把甲骨文整理工作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馬鬃刷的使用並不意味著人頭髮刷退出了舞臺。宋鎮豪介紹,墨拓很需要實際的操作經驗,馬鬃刷的使用有利於甲骨保護,但是有的甲骨比較大,或骨質良好,實際操作中可以與人頭髮刷兼用,使甲骨字口清晰顯現。

  “應當懷著敬畏之心來對待甲骨。”宋鎮豪説,保護甲骨就是保護歷史,每次看到甲骨在以往墨拓過程中受到損傷的時候,都感覺好像“心頭肉”掉了一樣。正是有這樣的學術激情,有這樣保護甲骨的意識,宋鎮豪及其團隊才能一次次取得技藝上的創新,也才能保障甲骨瑰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28日 11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