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7,中國周邊形勢在複雜中好轉

2017-12-26 09:34: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周邊歷來是中國推行國家戰略的前沿地帶,毫不誇張地説,中國的周邊是大國中最複雜的。如果穩定不了周邊,中國要想在全球範圍內贏得戰略主動就無從談起。

  那麼如何看2017年的中國周邊形勢呢?應當説,從中國的角度看,它總的來説在朝積極方向走,我們作為一個崛起大國,與周圍國家圍繞相互適應的摸索又多了一些眉目。儘管有個別問題和危機一度或仍然很棘手,但中國崛起的戰略穩定性進一步增加了。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南海和東盟方向。2016年底,南海局勢就開始緩和,2017年極大鞏固了這個態勢。除了菲律賓、越南保持了同中國改善關係的勢頭,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其他東盟國家也更重視同中國發展關係,“南海行為準則”達成了框架協議。

  南海是美日介入很深、介入杠桿也很多的地區,有著嚴重的潛在爆炸性。這個地區的局勢大幅降溫,北京的外交努力起了很大作用。中國崛起是事實,崛起的中國如何與周邊國家打交道,外界該如何對待中國不斷成長的實力,這些非常重大的命題在南海地區經歷了磨礪,圍繞它們的公約數有了一些艱難的積累。

  在東北亞,中日關係終於走出低谷,形成重整兩國相處態度和方式的新態勢。從走入嚴冬到重新迎回一點春意,中日兩國社會也都不可避免經歷了許多思考,對於中日究竟該怎樣處理兩國在亞洲第一第二的實力關係,兩國大概都多了一分冷靜。

  中韓關係從友好合作的巔峰跌入近乎對立的深淵,又因文在寅當選總統重回友好合作之路,這一切就像是在“做夢”一樣。

  中印在今年夏天出現洞朗對峙危機,兩國最終和平化解了它,但是釘子從木板上拔出來,卻留下了一個洞。那場危機既暴露了中印關係的脆弱,又顯示了中國依靠實力逼退挑釁的能力,同時還反映了中印都不想在21世紀敵對的底線思維。印度的這一戰略態度將對美日推動的“印太戰略”如何構建內涵産生影響。

  2017年中國周邊的最大挑戰是朝鮮半島局勢,美朝在中國家門口近乎失控的對抗暴露了中國塑造周邊形勢能力的局限。

  這一年澳大利亞作為與中國沒什麼安全交集的國家突然圍繞安全問題一再跳著腳指責中國,成為中國周邊新的最突出的麻煩製造者。不過澳大利亞是中國“假周邊國家”,它向中國發難與上面幾個方向出問題相比,帶給中國人的煩惱程度是不一樣的。澳大利亞畢竟離得遠,它在中國的議程中可以往後排。

  中國的周邊當然大得多,然而北部和西部都穩固了,當下急迫的問題和挑戰都來自東、南幾個方向。從上文的梳理中不難看出,中國2017年的周邊外交得大於失,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得很多是觸底反彈性質的,而對於失,我們適應力的形成速度越來越快,失的顛覆性衝擊力幾乎不再有。

  周邊問題今後恐怕還少不了,但是2017年的情況告訴我們,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我們解決、管控周邊問題的資源在增多,周邊問題的“自愈能力”也在增加。有些周邊勢力主動挑釁中國,但他們的極端政策很難持續,會有各種機緣將它們瓦解。

  中國發展起來,使得一些潛在的周邊問題被激活。然而必須看到,中國解決周邊問題的最大力量源泉也是發展。周邊問題是解決不完的,但只要中國保持強勁發展勢頭,那些問題的增長髮酵就跑不贏我們駕馭全局能力的增長,中國的戰略主動性就會不斷有正盈餘,而不是負虧損。2017年無疑是中國周邊戰略能力出現較大盈餘的一年。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