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0年代億元村今破敗吃飯成問題 原因讓人唏噓

2017-12-24 09:50:00
來源:央視財經
字號

  山西大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譽為“中國煤都”,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長期大規模開採,煤炭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煤礦關停潮席捲而來,大同“一煤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形勢下,當地經濟該如何轉型?礦區村民生活又該如何得到保障呢?

  曾經集體蓋洋樓 如今吃飯成問題

  初冬時節,山西大同市西部山區裏一片沉寂,而十年前這裡卻是令無數人嚮往的財富之地,大小煤窯星羅棋佈,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如今走在核心採煤區左雲縣秦家山村的路上,顯得格外冷清,路上半天很難見到一輛車。車輛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駛了30多公里後,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來到了秦家山村。眼前這座略顯破舊的建築就是秦家山村委會辦公樓,修建於1988年,當時在偏遠的山區,一個村集體能修建一座這樣高規格的辦公樓實屬罕見。這間位於一層走廊盡頭的光榮室,“省級先進企業”、“小康村”、“文明示範村”一張張榮譽證書與一面面錦旗挂滿了整個房間,述説著秦家山村昔日的歷史與榮耀。

  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秦家山村 村委會主任 崔秀平 :九三年省委省政府給我們發的是千萬元村,九五年就是億元村了。崔秀平介紹説,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煤炭需求猛增,擁有豐富煤炭資源的秦家山村一下子熱鬧起來,全國淘金者從四面八方湧來,村裏礦井林立,最多的時候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煤礦數目多達八、九座。

  崔秀平 :當年在城裏打工的,每個月也就是二三百塊錢,在我們村打工的最少一千五百塊錢一個月,到年底還有分紅,我們村民一戶能分兩萬塊錢左右。

  在那個年代,城裏都少有的“萬元戶”,在這裡不是稀罕事兒,因為家家都是。村集體給村民建起了十幾棟二層小樓,並且建設了醫院、學校、敬老院、劇場等一大批配套設施,這裡村民過著讓城裏人都羨慕的生活。十里八村都來這裡舉辦村運會,看病也要來這裡的村醫院。

  村民袁秀花今年67歲,老伴兒杜興國今年70歲,他們老倆口是土生土長的秦家山村人。1989年他們全家從山下的破土窯搬進了這棟樓房,村集體給村民統一裝修了房子,並配上了全套傢具,令他們全家喜出望外。

  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秦家山村村民袁秀花 :進來的時候有壁紙有燈,有裝修的櫃子,櫃子是實木的,家家戶戶都有,都是統一定制,根據地方大小做的。當時城裏邊像這樣規格的,很少見到。

  富裕的生活條件,良好的配套設施,豐富的文化生活,川流不息的車輛,繁榮的秦家山村被譽為當地的“小香港”。然而這種躺著煤堆裏數錢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煤炭價格大跌,伴隨著礦産資源日漸枯竭,以煤為生的秦家山村從此一蹶不振。而且隨著常年高強度的開採,這裡的地下水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村子裏已經出現了地基下沉,墻體開裂,生活缺水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在,這裡已經不再適合居住了,慢慢的變成了一座空心村。

  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秦家山村 村民杜興國 :家家戶戶基本地上墻上都有裂縫。外邊種的地裂縫基本上都有把耕牛掉下去的。

  秦家山村有6000多畝地,退耕還林已經有12年之久,由於地處乾旱地區,外加地下水遭到破壞,村裏土地已經多年沒有任何收益,村民依靠每年退耕還林的幾百元收入很難維持生計。年輕人紛紛離開這裡進城打工,秦家山村從之前六七百人的富裕村,幾年間只剩下30多位老弱病殘留守在這裡,成了真正的“空心村”。

  由於常年開採,煤層越採越深地下水遭到破壞,水質受到污染已無法飲用。村民吃水成了一件難事兒,為了解決吃水問題,當地政府將水從幾十里外引到村裏,但秦家山所處位置地勢高水壓小,供水十分不穩定時有時無。無奈之下當地政府只能調用蓄水車每週來給村民送水。在杜大爺家裏,記者發現擺放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各種水桶。

  事實上,類似秦家山村這樣的村莊,在大同市採煤沉陷區比比皆是。左雲縣臺子山村與秦家山村僅相隔十幾公里,當年也是因採煤致富的小康村。如今這裡有著與秦家山村同樣的遭遇。

  張廣今年52歲,是生活在這裡為數不多的村民,也是這裡目前村裏最年輕的人。他家這棟樓房是1990年村集體出資修建的,如今地基下沉墻體開裂現象十分嚴重。挑水成了村民張廣每天的必修課,他不僅要給自己家挑,還要幫著村裏幾戶老人挑。現在村裏只剩下不到20位老人。

  為了讓採煤沉陷區村民能得到良好的安置,大同市在受損較為嚴重的鄉鎮進行試點搬遷,建設採煤沉陷安置區,實施整村異地搬遷安置,秦家山村、臺子山村以納入安置範圍,新居已經開始建設,2018年底他們將告別這裡搬入新居。搬遷安置措施雖然能夠解決沉陷區百姓最現實的住房問題,但搬遷後的村民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村裏煤礦已經關閉,賴以生存的土地因缺水而無法耕種,村民生計沒有了著落。

  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臺子山村 村委會主任 王素田 :主要是地不行,咱們這個地,下面採空區以後反不上水來了,地表水反不上來,種莊稼十年九旱,靠老天爺吃飯也不下雨,一畝地打上百十來斤,吃飯的問題都難以解決。

  林光同補

  光伏産業扭轉大同採煤沉陷區窘況

  大同在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採中,形成了約1687平方公里的採煤沉陷區。為了解決採煤沉陷區這些遭到破壞的閒置土地,2015年6月,《大同採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規劃及2015年實施方案》獲得國家能源局批准,國家能源局首個“光伏領跑者示範基地”項目在大同落地。光伏項目為大同的經濟轉型找到了方向,為幾十年難以破解“一煤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找到了突破口。

  山西省大同市發展改革委 主任 王明生 :大同這片土地上,老天也是先天的一個因素,也是非常好的,光照二類地區。再一個它要有一些電網的接入與消納具體的條件,採煤過程中需要供電,形成了穩定的220千伏的環網。我們這一塊區域它這個電網就是很堅強的,這在別的地區也是少有的。搬遷以後老百姓就是離開那片土地,土地它是閒置的。恰恰給光伏産業,就騰出了空間。

  雖説採煤沉降區的土地遭到破壞已經閒置,但大部分屬於退耕還林用地,屬於林地。如何將這些閒置土地合法化利用是擺在當地政府部門面前的難題。經過反覆論證大同市提出了“林光互補”的新設想。就是做光的同時,滿足林業管理、生態管理。

  在左雲鎮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沿著山勢整齊排列,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蔚為壯觀。2016年6月,由13家公司組成,總佔地4.95萬畝的一期“光伏領跑者基地”建成並陸續並網發電。華電大同光伏項目、聯合光伏項目分別落戶秦家山村、臺子山村。

  秦家山村與華能光伏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按照每年360元/畝,將村集體1349畝地流轉出去,合同期為26年,村集體每年能夠收入土地流轉費48萬多元,這筆收入對於多年零收入的村集體來説無疑是雪中送炭。

  這筆錢村裏將按照人數均分,村民每人每年能夠拿到600元,加上退耕還林補貼,加在一起村裏每戶一年可以拿到補助2000多元,這也成為了眾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錢,通過光伏項目村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嘗到了甜頭。目前秦家山村只流轉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剩餘土地他們將參股聯合建設光伏項目,希望通過光伏産業讓村民獲得更多收益,重塑秦家山村的輝煌。

  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店灣鎮 鎮長 趙瑞春 :光伏項目落地建成,並且投産以後,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活力。我們一年的收入大約是一千多萬,老百姓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就在我們光伏廠區,我們22個村都興辦了光伏産業,這些村都完成、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的任務。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