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感知中國經濟九大“偉力”】發展力: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

2017-12-22 10: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展現出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的磅薄“偉力”,為其他領域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更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指引下,不斷蓄勢發力,再創佳績,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今日起,本報推出“感知中國經濟九大‘偉力’”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北方的冬天,寒風凜冽。不過,河北省平泉市平泉鎮哈叭氣村村民王金英的心裏卻熱乎乎的。

  “現在雞蛋不愁賣,我每天都能掙200來塊錢,手頭比過去寬裕多了。”王金英説。去年,在國家郵政局和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王金英建雞棚搞養殖,如今養殖場初具規模,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百姓收入穩步增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中國經濟實力增強的有力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戰勝了諸多挑戰,中國經濟“塊頭”更大,“筋骨”更強,整體經濟實力邁上了新的臺階。

  持續壯大的“大塊頭” 

  “我們公司的電鉛、白銀、再生鉛等多種主要産品生産規模目前在行業內都處於領先地位。今年公司的總産值有望突破300億元。”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安國信心滿滿地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深化改革,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優化高效的營商環境,推動了企業的快速成長,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實現逾5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

  經濟增速不及7%,這與過去我國經濟動輒10%以上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這一增速換擋,既是由經濟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我國順應經濟發展規律主動調控的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這是我們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

  經濟增速換擋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徵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隨著國民經濟總量等基數增大,支撐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以及經濟政策等要素正在發生變化,我國經濟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逐漸放緩是必然經歷的階段。

  因此,我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處變不驚,保持定力,採取相機調控方式、精準調控措施,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使經濟運作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

  從綜合實力看,2016年,我國GDP總量達到7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32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接近16萬億元,為2012年的1.36倍。

  就業物價形勢總體平穩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持續擴大,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穩步提高。2016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5398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12年增長29%,年均實際增長6.6%。

  2012年至2016年,我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超過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在世界銀行公佈的217個國家(地區)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97位,前進了15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5年來,我國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有力地保證了就業、物價、收入等指標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使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2012年至2016年,在經濟增速換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依然龐大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人員總量保持了平穩增長,年均增長225萬人。2013年至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

  從居民收入看,2016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長4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3.3%,年均實際增長7.4%,快於同期GDP年均增速0.2個百分點。

  2016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與2010年相比實際增長62.6%,為2020年實現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在未來4年內,只要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在5.3%以上,目標就能實現。

  從物價形勢看,2013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0%。“綜合起來看,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這樣的運作格局難能可貴,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在世界範圍內一枝獨秀。”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最近,聯合國發佈報告稱,2017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約佔三分之一。此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也顯示,無論是從增長速度還是增長規模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近年來,儘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中國經濟始終屹立潮頭,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為世界經濟艱難復蘇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幾年間,中國為全球經濟貢獻了接近40%的增量。2016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折合11.2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過3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

  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每人平均GDP已經接近8000美元,經濟增長又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不過,作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中國正在努力通過改革創新來規避這一風險,避免給全球經濟帶來壓力。

  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面臨挑戰的背景下,各國為提升本國經濟採取了許多措施,尤其是以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實施了規模龐大的量化寬鬆政策,這些政策對於全球經濟走出衰退泥潭的確起到了相應作用,但其負面效果同樣不容忽視。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將創新增長方式作為“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推動全球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創新、新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

  如今,中國已經從先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參與者轉變成為全球經濟潮流的引領者。有專家指出,鋻於中國市場持續增長的規模與潛力、中國經濟為全球經貿發展所給予的支援與貢獻,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健康穩定與持續發展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