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能源 為高品質發展添動力(經濟聚焦行業觀察)

2017-12-20 11:0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光伏發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礦種又添“新成員”;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鑽獲236攝氏度的高溫幹熱岩體……今年以來,我國新能源領域亮點不少。但在成果背後,新能源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能源結構正由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 

  新能源“點亮”新希望。目前,我國能源結構正由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能源發展動力正由傳統能源增長向新能源增長轉變,清潔低碳化進程加快,美麗中國的畫卷正不斷舒展。

  規模不斷擴大。截至11月底,我國風電裝機1.6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26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15億千瓦,同比分別增長11.8%、67.1%和23.6%。根據國際能源署發佈的報告,2016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産能新增50%,其中中國貢獻過半。從可再生能源看,預計到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並網裝機可達到6.56億千瓦,與2012年相比增長約110%,近5年年均增速約16%。

  結構繼續優化。一方面,新能源開發正從資源集中地區向負荷集中地區推進。“目前正按照集中開發與分散開發並舉、遠距離外送與就近消納並重的原則優化佈局。以光伏為例,今年新增裝機西北地區佔比下降了17個百分點,華東、華中地區佔比分別提升9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告訴記者。另一方面,新能源集中與分散發展並舉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分佈式發電具有電力損耗小、輸電費用低、土地和空間資源佔用少的優點,今年前11月,分佈式光伏裝機1723萬千瓦,同比增長了3.7倍。”

  利用水準提升。棄風棄光一直是新能源發展的“老大難”。今年前三季度,棄風、棄光率分別為12%和5.6%,同比分別下降了6.7個百分點和3.8個百分點,新疆、甘肅等重點地區棄風率分別下降了12.1個百分點和10.5個百分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認為,新能源技術也在不斷提升,“我國光伏發電效率原來大概在14%—16%,現在能達到16%—18%,好一點的甚至能達到20%左右。”

  清潔高效,但也面臨成長煩惱 

  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清潔低碳發展,新能源功勞不小。

  “風電、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在能源生産過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而且可顯著減少各類化石能源消耗,同時降低煤炭開採的生態破壞和燃煤發電的水資源消耗。農林生物質從生長到最終利用的全生命週期內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生物質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等污染物也遠少於燃煤發電。”李創軍介紹,截至11月,2718億千瓦時風電發電量已替代約8000萬噸標準煤,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達1.5億噸。

  快速發展的同時,新能源也面臨著不少成長中的煩惱——

  成本問題依然是主要瓶頸之一。“我們進行過簡單的估計,新能源發電比例達到10%時,整個系統的消納成本需要上升約兩成。新能源不上網,損失機會成本;上網,需要消納成本。如果成本難以承受,很可能會産生棄風棄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説。此外,跨省跨區輸電過網費也存在過高的問題。“雲南水電送廣東電價平均每千瓦時0.2375元,但雲電送粵外送輸電費用每千瓦時0.1995元,框架協議內輸電費用佔比達45%,框架協議外輸電費用佔比達到57%。”李創軍表示。

  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仍不健全。李創軍介紹,目前而言,省份之間的壁壘問題依然存在,在電力整體富裕的情況下,部分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優先保障本省煤電機組發電,對消納外來新能源電力積極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能源的跨省跨區消納。此外,現在的傳統化石能源價格還難以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也未考慮環境保護支出,降低了新能源産業的競爭力。

  補貼資金結算週期較長。“近年來,新能源補貼資金一直存在較大缺口,一些補貼差不多兩年才能拿到手,增加了發電企業的財務負擔,影響了企業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在行業內形成了‘三角債’,甚至出現了部分企業結算電費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的現象,企業生産經營風險增大,同時補貼拖欠也延滯了光伏、風電電價的進一步調整。”李創軍説。

  從注重裝機量向注重實際發電量轉變 

  過去發展新能源,我們更多追求的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步入新時代,重心正向提高發展品質轉變。如何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清潔低碳發展?

  一方面,要加速推進技術進步。“前段時間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光伏項目競標,最低的平準化成本是1.786美分/千瓦時,相當於人民幣0.12元左右,目前國內光伏的發電成本大概在0.5—0.7元/千瓦時左右。技術層面,成本降低潛力還是挺大的。”李創軍告訴記者。

  根據《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地熱供暖(製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在郭焦鋒看來,我國地熱市場潛力巨大,但當前地熱發電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還存在一定差距,國家可以集中力量對關鍵技術進行攻關。

  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完善相關機制。據介紹,針對當前較為突出的棄風棄光難點,國家能源局下一步將完善可再生能源優先發電制度,利用跨區輸電通道擴大可再生能源配置範圍,採取自備電廠參與電力系統調峰運作、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專項交易、清潔供暖等電能替代措施擴大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

  “明年試點地區還要開展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相當於‘隔墻售電’,電網大一統格局打開了一個缺口。”李創軍談道,“綠色發展、能源轉型是必然趨勢,這個大家有共識。我們的觀念要從注重千瓦向注重千瓦時轉變,也就是説要把關注點從裝機量向實際發電量轉變,更加注重新能源的發展品質。”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20日 10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