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7年十大謠言真相:唾液測天賦不靠譜 節能燈不致癌

2017-12-19 15:46: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2017年,我們早已習慣了在網際網路上獲取資訊。

  然而,80個PM2.5微粒就可以堵死一個肺泡;照相比個“剪刀手”就能洩露指紋;每天都用的節能燈居然是超級癌源……這些充斥網路的失真輿情也日益挑動著人們脆弱的神經,讓人心裏發慌,真假難辨。正因如此,2017年,我們一如既往,為公眾澄清事實、還原真相,讓科學給你主心骨。

  PM2.5堵死肺泡缺證據

  霧霾“堵肺”言過其實

  今年1月,一段150秒的霧霾侵入人體全過程視頻,看得人驚心動魄。視頻中説,霧霾是一級致癌物。人有3億個肺泡,80個PM2.5微粒就可以堵死一個肺泡,當我們生活的環境中PM2.5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的時候,一年就可堵死3000萬個肺泡,3年堵死三分之一個肺。

  真相:中日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部副主任醫師萬鈞表示,霧霾顆粒對於人體的傷害並不是機械性地“堵死”肺泡,而是黏附於肺泡及小氣道表面,進而誘發炎症,最終影響氣體交換或繼發其他病變。

  “PM2.5濃度增加可以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上升,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80個PM2.5微粒堵死一個肺泡’的‘精確’計量,目前國內國外都沒有明確的醫學文獻支援。國外開展PM2.5研究比我們早,但他們至今也沒有拿出如此‘具體’的PM2.5致病數量值。”萬鈞説,“現在已經肯定的是,PM2.5濃度越高,對人體的危害越大,但由於這涉及長期的、大規模人群實驗,具體的量值和對人體具體的傷害,還沒有準確數據。”

  唾液測天賦不靠譜

  基因檢測不能預知特長

  今年2月,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條資訊刷屏了: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讓家長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開發孩子的天賦和潛能,不用嘗試那麼多的興趣班來挖掘孩子的特長。

  真相:雖然用唾液檢測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檢測孩子是否具有天賦,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負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體聯絡的新聞官員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説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一個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等天賦。

  “目前我們的基因技術和應用方向更側重於疾病與基因的關係,疾病與基因的關聯是確鑿的。兒童天賦與基因到底有無關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論證。” 北大醫院實驗中心馬祎楠副研究員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作用甚至更大。就算基因能檢測出孩子在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具有天賦,也需要有人“領進門”,需要刻苦練習,另外還要顧及到孩子的興趣所在。

  在天津歐德萊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常子嵩博士看來,科學上從來沒有一種基因是天賦基因。市面上的某些天賦基因檢測項目,很可能只是對一些基因功能相關性研究成果的一種曲解。

  “剪刀手”洩露指紋不易

  技術可行但實現較困難

  今年2月底,網路盛傳,研究人員警告,人們在照相時很喜歡比的“剪刀手”要慎擺,指紋資訊可能就因為這一看似平常的姿勢而洩露。

  真相: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安部資深指紋檢驗專家做了一項實驗,他分別用手機和佳能相機,對準同事的“剪刀手”拍了兩張照片,然後用電腦修圖,結果顯示,這樣拍的照片獲取指紋不太可能,但如果照片指紋紋理拍的特別清楚則是可以的。“如果距離足夠近,相機像素又非常高,比‘剪刀手’拍照,就可能收集到指紋資訊。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雖然實際操作起來可能很複雜。”

  在360安全專家劉洋看來,只有拍攝照片中,手指紋理清晰可見,才會洩露指紋資訊。目前手機拍照技術,在正常拍攝距離(大於1米)範圍內,是很難把手指紋理拍攝清楚的。正常的指紋採集,必須要在很近的距離,嚴格限定的方位和特定光亮度下採集。同時,目前的網路傳播會對圖片進行壓縮,從而降低照片的清晰度,造成照片細節的損失,洩露指紋資訊的可能性較低。

  春茶農殘未必過量

  生産期間基本不打藥

  今年清明前後,一則關於茶的“應景”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指出:春茶中含過量農藥殘留,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葉更是可怕,連茶農自己都不喝。

  真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院士表示,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後茶樹第一輪萌發的芽葉採制而成的茶葉。“我國很多茶區尤其是名優綠茶區,春茶生産期間因氣溫較低,受病蟲害的影響非常小,因此基本不用藥。”

  6月中下旬到9月,隨著溫度升高、降雨量充沛,茶葉病蟲害較為集中,才會較多地使用農藥。可以説,夏秋茶相對於春茶的農藥使用量大。不過,即使用藥,大多數茶園使用的農藥種類和量也是按照國家標準。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最大農藥殘留限量》對茶葉的農藥殘留有嚴格的規定。2016版限量標準規定了48項農藥在茶葉中的限量要求,比2014版新增了20項,而且對一些農藥限量要求也變得更嚴格。例如,一種名為“滅多威”的農藥限量標準,由2014版的每千克3毫克,降為2016版的每千克0.2毫克。

  “在茶園中使用農藥是正常的農業措施,問題是農藥的品種、劑量和安全間隔期,只要按照規定採摘的茶葉,經加工製成的茶葉産品都是安全的。”陳宗懋説。

  補腦藥無法改善腦力

  對大腦功能沒促進作用

  今年6月又進入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時節,這個時候補腦健腦的保健品總會旺銷。商家號稱,這些保健品能起到改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等功效。

  真相:“市場上號稱有補腦功能的保健食品肯定是不可信的,還有可能對孩子有負面影響,沒有必要花冤枉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迄今為止的研究並沒有揭示出哪種食物或保健品能明顯改善腦力或提高智力。因為,人的大腦在3歲時就已經發育完全,之後使用任何産品都很難産生促進發育的明顯效果。“市面上的補腦産品最多提供營養,保持大腦正常運作,但不能促進大腦發育。”朱毅説,在對普通人群的觀察研究中,沒有發現此類産品對人體大腦功能具有促進作用,有些人感覺自己大腦功能有明顯改善,多數是受心理暗示的影響。“並且任何一種營養素的攝入量如果超過人體所耐受的最高攝入量,它産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至少會增加孩子的胃腸道負擔,反而可能導致考試時發揮失常。”

  食藥監總局也發文稱,我國從未批准過任何具有補腦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市面上聲稱具有補腦功能的保健食品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也沒有短時間提高智力和學習成績的“靈丹妙藥”,家長和考生不可迷信所謂補腦産品。

  脫掉酵素的日本“馬甲”

  口服酶很難保持活性

  今年夏天,各種各樣的酵素又出沒在朋友圈的微商廣告,其宣稱有“養顏”“排毒”“清宿便”“減肥”等功效,讓愛美的姑娘競相追捧。

  真相:“這個聽上去高端大氣,頗有些高科技的名詞,其實在中文規範的表述中應該是‘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范志紅一語將酵素打回原形。酵素就是酶的日本“馬甲”。面對被國人熱炒的酵素,一位久居中國的日本朋友很不以為然:“似乎只是給中國研發的吧,我們並不吃它。”

  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或者RNA(大部分酶都屬於蛋白質)。當你口服酵素後,大多數的酵素都會被人體消化系統消化而失去活性無法發揮作用。“因此説酵素能排毒、清宿便是沒有意義的。”范志紅説,想要讓酶發生作用,不僅需要它能保持活性地進入人體系統,而且還需特定的溫度、酸鹼度、作用對象等才行。

  喝減肥可樂也難減肥

  5克膳食纖維撬不動脂肪

  今年8月,可口可樂日本公司推出了一款號稱可以減肥的可樂,並指出這種可樂中添加了“難消化性麥芽糊精”,主要用來抑制脂肪吸收、穩定血脂,並且不會産生更多熱量。

  真相:“從營養學上分析,減肥可樂正是看上了這種膳食纖維在清理腸道、抑制脂肪生成等方面的原理和作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表示,理論上説,減肥可樂在成分構成上還是有創新和進步。

  左小霞指出,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正常成年人平均每日建議攝入25克到30克的膳食纖維,所以一瓶減肥可樂中放5克膳食纖維,含量是相對科學而且充足的。但5克只能作為每日膳食纖維的一個補充劑量。

  她強調,“減肥可樂”的進步性主要建立在與傳統碳酸飲料的對比上,“比如,它減少了糖分和熱量的攝入,成分上也不含磷,降低了齲齒和骨質疏鬆的發生幾率。但是,這5克的膳食纖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減肥作用呢?其實,減肥的關鍵還取決於人們每天攝入的熱量是否小于消耗的熱量。”

  《柳葉刀》沒顛覆膳食觀

  不要被媒體的曲解誤導

  今年9月,一些媒體進行了關於“柳葉刀PURE研究衝擊膳食指南”的報道,提出《柳葉刀》所刊載論文得出了:多吃脂肪,死亡率低;多攝取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風險等結論,這與我國膳食指南內容相悖,衝擊了普遍認為的健康的飲食方式。

  真相:“千萬不要被媒體曲解的‘科學研究’所誤導。”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表示,這些文章一是片面性,二是絕對化,根本沒有剖析研究本身的明顯局限性,不符實際地誇大了研究結果。

  據了解,該論文基於“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PURE)的隊列研究,數據樣本來自18個國家的13.5萬名受訪者,跟蹤了7.4年。這18個國家側重於中東、南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81%的受訪者只有小學和中學文化水準;82%的受訪者是中等和重體力勞動者,卻少有涉及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區。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委員許世衛説,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具體地指導膳食的規則,不能單憑一個或者幾個實驗的結論規劃設計出來,應在豐富的飲食結構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

  胡大一也強調:“中國膳食結構的寶塔是符合國情的。‘照方抓藥’也要考慮國情!把論文結論拿來用之前,要有科學的研判。”

  指尖陀螺不是解壓神器

  對焦慮症只治標不治本

  今年11月,早已風靡全球的指尖陀螺又火到了宇宙——被送到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們的手中,完成了在太空中的第一次旋轉。商家宣稱它能幫助人釋放壓力、緩解焦慮情緒,並且幫助多動症和自閉症孩子集中注意力。

  真相: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高兵教授説:“沒有證據表明指尖陀螺能給人帶來集中注意力和壓力減輕的效果。如果説能讓人集中注意力,其實是容易讓人對陀螺本身産生注意力,而不是能讓一個本來注意力差的人變得在所有事情上都能集中注意力。至於減輕壓力,也是指人們在觀察陀螺旋轉的過程中通過注意力轉移達到壓力的暫時減輕,並不等於玩了指尖陀螺就能夠降低其他時候産生的壓力。”

  發表在美國《兒科新觀點》雜誌上的文章也指出,來自紐約柯恩兒童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確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指尖陀螺的旋轉與提高兒童注意力之間有聯繫,由於沒有科學依據,生産者所謂的功效只能是空頭支票。

  一直致力於研究治療多動症兒童的佛羅裏達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馬克瑞波特指出:“指尖陀螺不僅不會幫孩子們集中注意力,相反它本身就是個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高兵也認為,指尖陀螺並不能讓人們更加專注,相反它會因佔用認知資源,對複雜的認知活動産生不良影響。

  節能燈並非“超級癌源”

  合格産品不會危害健康

  今年12月,一篇名為《科學家緊急曝光!這個華人家中每天都在用的東西,竟含恐怖致癌物》的文章被廣泛轉發。這篇文章指出,節能燈紫外輻射會導致皮膚癌,節能燈裏的汞會致人死亡,通電後會釋放多種致癌物質。

  真相:“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顯示,燈的紫外輻射只佔功率的千分之六。”中國照明學會專家工作委員會顧問、復旦大學教授周太明説,15瓦節能燈的紫外功率僅為0.09瓦,而且,節能燈裏的長波紫外線不會穿透人體的真皮層。一般來説,只要是合格的節能燈,都會符合我國《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標準,把紫外線輻射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廣東産品品質監督檢驗研究院照明室主任李自力指出,汞是有毒的,這一點沒錯。文章裏説2.5克就會死人,這一點也可能是對的。但1隻節能燈中只有幾毫克汞,而且被封在燈裏面,即使燈打碎了,也要幾百隻燈同時碎掉,並且是在一個很小的密閉環境下,全被一個人吸入才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但現實中發生這樣的事概率極低。

  原標題:這一年,澄清真相讓科學做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