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傳統文化與眾不同

2017-12-19 10:4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讓傳統文化與眾不同

  ——貴陽孔學堂堅持“兩創”方針發展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李苑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黃小異

  12月16日一大早,貴州省貴陽花溪河畔,草木蕭蕭,涼意襲人。天氣雖冷,卻絲毫沒有影響市民享用週末文化大餐的習慣。位於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旁的孔學堂熙熙攘攘,明倫堂內座無虛席,著名胡琴演奏家沈誠正在進行題為“從欣賞國樂走進傳統文化”的講座。

  “講座內容充實、有趣,每個專家學者都能從不同角度讓我對某個方面的傳統文化有新的認識。”貴州大學學生蘇波告訴記者,他幾乎每個週末都會來聽講座,“就跟每天去食堂一樣,每個週末來補充精神食糧,充充電。”

  孔學堂自2013年1月1日開放以來,累計舉辦公益講座550場,累計聽眾22萬人次,包括“陽明文化系列”“漫談中西文化系列”“考古文化系列”等專題系列講座,做到了年年有計劃,月月有主題,周周有講座。今年以來,孔學堂共舉辦92場公益講座,每到週末或傳統節日,從各地到孔學堂參加公益講座的人群已成為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內移動的人文景觀。孔學堂作為貴州的文化地標,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向,成為西部文化高地中的險峰。

  創新性發展,體驗不一樣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講座已經成為孔學堂的一塊金字招牌。在原有系列講座基礎上,2017年孔學堂新開闢了“墨學文化”“一帶一路”歷史、“美學漫步”等系列講座,內容生動活潑,深受大眾喜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楊武金從“人命天註定”這一説法談起,通過介紹墨子的非命觀,講授了命運與人力作用的關係,最終回歸到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的主題上。廣西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授鄭朝暉從武俠談起,認為每個人都曾編織著自己的武俠夢,就此引出對“中國古代第一俠客”墨子的俠義精神的探討。他認為在墨家的俠義精神中,俠客應具備無私奉獻精神,能做到克服自己的困難並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進而引申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有人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然後互相妥協,達成一種契約,促使社會形成動態的平衡,社會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同樣的墨學文化,因為不同學者的闡述煥發出不一樣的精彩。

  孔學堂于2016年開始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中小學生琴、棋、書、畫、詩、禮“新六藝”培訓和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談到新六藝,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書記徐圻表示,孔子所處的時代就開始修習六藝,當時稱為禮、樂、射、禦、書、數,“我們可以發現那個時代除了禮、樂,還修習數學、書法等,而孔學堂的新六藝,則是在保留了部分傳統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因素”。以“孔學堂中華吟誦推廣中心”為平臺,孔學堂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開展孔學堂吟誦活動、吟誦培訓20余場,50余名中小學教師獲得吟誦專業初級證書,500余人次參加了每週末開設的成人、少兒經典吟誦體驗班。此外,孔學堂還與商務印書館合作開辦了“國子監官韻誦唸系列講座”,成為商務印書館“國子監官韻誦唸傳承中心”傳承基地,至今共有130所中小學校的1.5萬餘名學生參加並受益。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些形式多樣、內容多彩的活動給貴陽市乃至貴州省公眾提供接觸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充分發揮了文化事業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教育功能,讓“多彩貴州”的文化底蘊更濃。

  創造性轉化,播撒文化滿黔山 

  15城、622天、3.2萬公里,“孔學堂知行貴州文化之旅”2016年從遵義啟航,至今已先後走過了遵義、都勻、凱里、雷山、銅仁、仁懷等15個城市。成人禮宣誓、六藝體驗、開筆禮、名師講座、“孔學堂四禮”儀式展演、文化表演、文化地標投選活動以及孔子漫畫展、王陽明國際漫畫展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實現了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和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結合“打包”送進各市州。

  在知行貴州文化之旅中,孔學堂注重儒家傳統文化與極富特色的當地文化相結合,展示了當地淳樸的民俗風貌、傳遞了貴州文化的多彩聲音、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包容與自信。走進仁懷,一曲《祭酒舞》重現2000多年前仁懷先民祭酒盛況;走進織金,載歌載舞的《一枝梅》《納西篝火阿哩哩》展現了當地民族特色;走進六盤水,循著前人的記憶尋訪三線往事;走進畢節,漢、彝、苗、回、布依、白、仡佬7個民族歌舞為一體唱出一首《烏蒙歡歌》……這些活動用傳統文化聯通城市,用鮮活形式展現文化,讓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品種多樣、老少咸宜的文化套餐。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孔學堂以傳統節日為脈絡,開展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我們的節日”民俗文化活動,講述民俗由來,演繹民俗風情,既豐富了百姓節日生活,又寓教于樂,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播。2017年,“孔學堂春節文化廟會”在保留寫春聯、猜燈謎、民俗表演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活動的同時,增加“春立家訓”傳統文化道德規範教化活動,並向社會各界採選徵集百家家訓、家風、家書,吸引了近8萬名市民前來參與。

  端午節,一個承載著濃厚歷史意蘊的節日,兩千多年來以挂艾草、吃粽子及賽龍舟等方式慶祝。2017年端午節期間,孔學堂創新形式,舉行古琴藝術講座、茶藝展演、“百人包粽子”體驗、扎染製作、布依族簸箕畫製作及“非遺”花燈戲表演等別具新意的節慶活動,展現出另類的“端午節”。這些活動注重教授,讓市民親身體驗各種類型的傳統文化,為端午節的慶祝賦予新的時代韻味。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貴州省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形成的以孔學堂為代表的文化地標正推動貴州向文化強省邁進。通過市州間聯動、與學校社區聯動、與世界學者交流打造高端學術平臺、與網際網路融合打造數字國學雲、與世界文化碰撞推動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舉措,貴陽市孔學堂用實際行動走出了創新性發展實踐之路。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9日 01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