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中國外交開闢新境界

2017-12-19 09:1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重要飛躍,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這一思想將引領中國人民闊步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拓行得穩、走得遠的中國發展道路。將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明前景,使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更加彰顯,中國道路的全球影響更加深遠。

  外交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作出頂層設計,既深刻總結五年來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又全面規劃部署今後一個時期的外交任務與方向。報告將實踐與理論創新緊密結合,創造性地提出有關我國對外關係、國際秩序、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張,全面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創新性和先進性,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的外交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外交部分最核心、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它作為一個整體,科學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世界、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外交,以及如何開展國與國交往、如何探索人類發展未來等重大問題,為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亮明瞭新旗幟,催生了新作為,開闢了新境界。

  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政策和實踐淵源。

  它源自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産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這段話凸顯了中國共産黨人的歷史自覺、國際視野和世界關懷,説明我們黨從建黨的初心開始,就把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接在一起,就意識到要高揚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我們黨同其他國家政黨的重要區別,也是我們開展對外交往時必須銘記的重要準則。

  它源自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兼愛非攻、親仁善鄰的和平志向,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情懷。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觀,滋養著中國外交理念的根脈,孕育著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

  它源自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實踐中形成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主張和戰略思想。我們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致力於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始終將自身發展寓於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之中,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援,使和平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它源自大國外交的創新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立時代潮頭,把握世界大勢,親自擘劃運籌,提出了一整套外交新理念新舉措新戰略,指導中國外交呈現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我們從容應對國際局勢深刻演變、全面參與全球事務和重大國際行動,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我們積極建設全球夥伴關係網路、落實“一帶一路”等重大倡議,向國際社會貢獻越來越多的廣受歡迎的公共産品;我們主動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大舉措,承擔更大國際責任和應盡義務,樹立起負責任大國形象。五年來的外交實踐和行動,詮釋了中國外交是愛好和平、主持正義的外交,是不斷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貢獻的外交,也是理論和實踐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外交。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契合各國人民共同期盼,樹立起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但動蕩、衝突、失衡的一面十分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各國人民期待提出符合時代需求、促進國家間和諧相處的新願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應了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迫切願望和不懈追求,為破解當下安全與發展難題、推動國際關係健康發展提供了正確思路,使中國外交準確把握了時代發展脈搏,牢牢佔據了人類道義制高點。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創新的集大成。它融會貫通中外優秀思想文化,將中國自身發展同世界共同發展融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併為此規劃了實踐路徑。“持久和平”就是要跳出冷戰思維,擺脫強權政治的陰影,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和睦共處,尋求持久和平與安寧。“普遍安全”就是要倡導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推動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合力消除安全威脅,謀求共同安全。“共同繁榮”就是要各國優勢互補、同舟共濟、相互促進,推動經濟全球化再平衡,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開放包容”就是要堅持開放發展,反對保守封閉,堅持文明多元,反對孤立隔絕,倡導不同國家和文化間的交流互鑒。“清潔美麗”就是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和目標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産黨人願意也能夠為解決人類問題、促進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實質是要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並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闢道路,創造條件。為此,我們需要牢牢把握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三個關鍵詞。

  相互尊重是前提。要秉承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視同仁。要尊重各國不同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性特點,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國人民的自主選擇。各國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既不能定於一尊,也不能生搬硬套,各國各地區應當加強交往,推動世界各國消弭隔閡,凝聚共識,既實現自身繁榮發展,又共促人類文明進步。

  公平正義是準則。要順應歷史潮流,摒棄叢林法則,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支援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支援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積極為發展中國家仗義執言,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合作共贏是目標。面對恐怖主義、網路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持續蔓延,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各國命運緊密相連,利益休戚與共,唯有共擔風險,共同應對,才能互利互惠,共贏發展。要衝破主從之分、陣營之別的思想藩籬,超越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理論窠臼,倡導各國擴大利益交集,合力應對挑戰,共護和平,共促發展。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傳承與創新,也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國夢同世界夢相互連接的自然交匯點。它超越了國別、黨派和制度的異同,匯聚起各國都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蘊含著人類都接受的共同價值,已經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支援。它將不斷增進各國之間的交流溝通,有利於創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互利合作、共贏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既要精準把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義,又要循著這一目標方向,系統掌握各領域各方向對外政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重點突出、協調並進、全面深入的生動局面,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不同的強國之路。這不僅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為人類社會發展應當承擔的歷史職責,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應當推進的歷史使命。

  夥伴關係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路徑。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遵循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理念,我們已經同100個左右的國家、地區和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實現了對世界各個地區、不同類型國家的全覆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和立體化的外交佈局。中國將繼續聚焦各國利益匯合點,努力構築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按照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是新中國外交的優秀基因,是中國外交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我們要繼續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努力維護和擴大彼此的共同利益。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我們要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認真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重大成果,深化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實現各國發展優勢互補,抓實抓好重點項目、重大工程,使“一帶一路”成為各國共同參與的宏大“交響樂”。

  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需要長期堅持。中國作為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援者,將繼續打開國門搞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援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縮小南北差距,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增長。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將全面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推動各國利益共用、責任共擔。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觀、安全觀、文明觀、治理觀,主動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向,支援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機制等發揮更大作用,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落實,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路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不斷增強我國議程設置權、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需要指出的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蘊含在我們堅持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努力之中,建立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礎之上。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定不移地通過對話談判妥善解決有關爭端。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圖謀,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外交為民”是我們不變的宗旨,積極維護中國在海外的正當利益,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應有之義和應盡職責。

  五年來的外交實踐和成就證明,中國共産黨人不僅有信心、有能力建設好自己的國家,而且有信心、有能力同世界各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不僅能夠為人類社會探索更好社會制度提供中國智慧,也能夠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新的路徑。我們要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在國際上積極開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講好邁進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發展道路、對外政策的理解和認同,不斷提升我國道義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

  時代潮涌,中國向前。我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勇氣和堅韌,乘風破浪,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凝聚力量。以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開啟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征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外交部部長王毅)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9日 09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