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有望保持穩定 消費未來仍將領跑

2017-12-19 10:15: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今明兩年經濟增速保持穩定,結構性改革將深入推進 

  消費未來仍將領跑中國需求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也是常説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目前,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消費已經超過投資成為了領跑者,未來這種趨勢有望繼續保持。

  多位專家表示,今年全年GDP增速毫無懸念會超越6.5%的年初目標,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發展品質,明年將加大實施與消費相匹配的結構性改革,促進中高端消費品的供給和需求能力的釋放將成為重點。

  領跑 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 

  和其他兩大需求不同,消費需求的增長會給人們生活帶來直接影響。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張小姐就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果粉”,她每年都要買蘋果手機推出的新産品。“過去手機都是幾年才換一部,現在一年就要換一部,而且越換越高檔。”張小姐説,這恰恰説明瞭人們消費需求和過去相比已經大不相同。

  消費增長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大趨勢。張小姐表示,自己今年剛滿30歲,從事辦公室工作,月收入比剛就業時的三四千塊錢,翻了好幾倍。“有收入才有花錢的底氣,以前不敢去的高級餐廳現在可以去了,時不時還能出國旅遊。”她説。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最近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在60%以上。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在不斷提升,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過去的經濟增長更多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現在逐步轉向依靠消費拉動,也説明經濟增長的動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況樂觀,多家權威機構預測,未來消費能夠延續規模持續較快增長、結構升級步伐繼續加快、對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的良好態勢。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最新的報告指出,2018年消費穩定增長具備很多有利條件:一是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二是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較強,有助於提高邊際消費傾向;三是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為消費增長提供金融支援;四是居民消費結構仍處於快速升級階段,資訊、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服務消費仍將快速增長。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金融危機以來,“三駕馬車”中投資與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度逐年下降,中國經濟正在由傳統的投資拉動模式向消費驅動模式轉型,消費升級也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農村居民成為新城鎮居民後,其家庭設備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娛樂服務消費類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另外,隨著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對服務型消費支出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及保險領域的消費金融需求必將不斷涌現。 

  目標 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有望保持穩定 

  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9%,多家機構預測,根據10月最新公佈的數據和發展趨勢判斷,預計全年增長在6.8%左右,增速將比上年回升0.1個百分點,全年GDP總量將超過80萬億元大關。中國銀行的報告指出,儘管僅回升0.1個百分點,但是信號意義重大,表明中國經濟扭轉了放緩趨勢。

  報告指出,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比較穩定,沒有大起大落,看似“風平浪靜”,但從結構轉變角度看成效顯著。高新技術、裝備製造等行業蓬勃發展,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整合電路以及現代物流、資訊服務、文化旅遊等産業快速增長。特別是經過若干年的轉型升級,廣東、浙江、上海等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經濟增速回升,不僅引領著全國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也對穩定全國經濟增長髮揮了基礎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的報告也指出,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在2016年觸底企穩的基礎上呈現弱復蘇的態勢,但經濟改善超出市場預期。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將繼續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預計2018年GDP實際增速為6.7%,比2017年小幅下滑0.1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在世界經濟同步復蘇、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經濟新動能快速成長、市場預期不斷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現了觸底企穩基礎上的反彈,宏觀景氣、微觀績效、結構調整以及新動力培育都出現持續改善的局面,整體經濟呈現“穩中求進,進中向好”的超預期復蘇態勢,中國宏觀經濟調整取得階段性勝利。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今年全年GDP增速毫無懸念會大幅超越6.5%的年初目標,考慮到明年全球經濟依然維持復蘇態勢,為國內推動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明年改革的核心依然是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

  展望 加大實施匹配消費的結構性改革 

  多位專家表示,無論從十九大報告,還是從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可以看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考慮到當前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第一抓手,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要與當前消費需求相匹配。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8年經濟工作重點,首先就是要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但思路會有所變化,將從追求量化目標到追求品質提升。

  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固收主管張瑜點評稱,隨著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消費升級、産業結構轉型等方面初見成效,行業集中度提高,消費貢獻度提升,政府更加關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以及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

  劉元春表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能就消費刺激消費。要實施與消費相匹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中國中高端消費品的供給和需求能力的釋放,可以考慮出臺與扶貧補貼戰略相對應的中高端消費促進戰略。此外,還要加大公共服務,加快民生項目建設,減少居民為養老、醫療、教育等服務而進行審慎儲蓄的水準,從而提升消費率。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記者,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標是進一步加快新舊動能轉化。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産品,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另一方面,要立足生産和生活消費升級的需要,推動傳統産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産品附加值,向品質提升、綠色低碳、服務優化、品牌高端等方面發展。

  “促進經濟升級正在成為共識。”黃志淩表示,決策層一直在堅定推進經濟升級,經濟主體已經獲得紅利並開始積極主動調整戰略。可以預見未來經濟結構還會繼續調整,在製造業領域,要加速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行業,並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消費領域,推動消費市場監管與消費品技術標準升級。(記者 林遠)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