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北斗為何突然與美國GPS信號相容?

2017-12-19 09:11: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12月上旬,中美雙方簽署《北斗與GPS信號相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兩大衛星導航系統將實現民用信號互操作。消息傳出後,引起部分讀者不解:相容有何意義?是否意味著北斗將技術拱手相讓,GPS不勞而獲?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盧曉春18日向科技日報記者解讀了此次合作。她表示,該協議的簽署具有歷史意義,將為用戶帶來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此次《聲明》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國際電聯框架下實現射頻相容,兩系統民用信號B1C和L1C實現互操作。用戶可以同時使用北斗和GPS民用信號,無需顯著增加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盧曉春介紹,根據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原理,接收機需要同時“看到”至少4顆導航衛星,才能實現定位。如果使用單一導航系統,可能在某一區域上空衛星數量有限,冗余不足,一旦接收機與某顆衛星斷開聯繫,會影響定位服務的持續性。北斗與GPS實現互操作以後,用戶用一台接收機能同時接收兩個系統的衛星信號,GPS衛星數量不夠,還有北斗衛星,定位的穩定性和精度會更高。

  簡單來説,通過信號相容,相當於把原本各自為戰的導航系統整合成一個大系統。目前,中俄也在推動北斗與格洛納斯系統的相容互操作,已進行多次會談,收效良好。無論從用戶需求還是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來看,攜手合作是大勢所趨。

  盧曉春介紹,除了信號,衛星導航系統之間的相容協調還包括多個方面。

  例如頻率資源。盧曉春説,國際電聯規定衛星導航的頻率必須在L波段一個有限範圍內,先到先得。在衛星導航系統發展初期,GPS一家獨大,佔據了大部分頻段。格洛納斯也佔用了一部分。北斗起步較晚,所剩頻率資源極為有限,需要按照國際電聯的規則,跟先到者協商。2015年年底,我國與美國達成一致,在GPS發送信號的頻段內,北斗可以在不構成影響的前提下共用頻率資源。

  同時,導航衛星受到軌道資源限制,因而星座軌位存在相容問題。此外,各導航系統的時間系統、坐標體系都需要實現相容互操作。

  2006年,聯合國成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目的就是協調各衛星導航系統的相容性和互通性,促進合作發展。基於該平臺,北斗積極與其他導航系統開展合作。

  盧曉春介紹,2018年1月,北斗和GPS將在我國進行第三次會談,繼續推動雙方的合作。 “為此我們已經成立了4個工作組,分別負責相容與互操作、星基增強、服務性能的監測評估以及應用等方面。”她説,“如果有新的合作意向和方向,我們也會繼續跟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