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本色永不褪—— “大慶精神”歷久彌新啟示錄

2017-12-17 11:1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哈爾濱12月17日電 題:奮鬥本色永不褪 -- “大慶精神”歷久彌新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孫英威、范迎春、閆睿

  開發于荒原之上的大慶油田,當年以一場氣吞山河的大會戰改寫了新中國石油工業進程。伴隨會戰形成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成為支撐新中國民族工業自強不息、快速崛起的“精神能源”。

  面對油價波動與資源遞減新挑戰,大慶油田繼續堅持“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激勵幹部職工保持奮鬥本色,成為一面歷經風雨洗禮而不褪色的旗幟。

  啟示一:全員創新打造“工匠”國企

  大慶1205鑽井隊井架屹然挺立在茫茫荒野中。臨時搭建的隊室內作業板上顯示:通過實施精益鑽井,近一年來效率同比提升45.4%,成本結余同比提高43.91%。隊長趙明濤説:“現在條件改善了、設備進步了,但是艱苦奮鬥本色不能改。”

  44歲女工劉麗,在採油二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擁有一個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來自生産一線的革新使劉麗獲得了1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推廣到生産實踐中為油田創造了數千萬元經濟效益。

  在大慶油田,還有20幾位像劉麗這樣擁有“工作室”待遇的工人專家,以及170多項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優秀技術成果。一個樸素的認知在這裡被反覆強調:以貢獻者為本,充分尊重勞動者的知識、智慧。

  1993年出生的王天明,是油田工程建設公司一名青年焊工,每日訓練超過12個小時。他知道“焊上容易,焊好不易”,跟著師傅學習,總是隨身帶著尺和本,焊一件量一件,還要“拍一件”回看研究。“匠心”不負青年,他獲得了青年焊工國際賽事的大獎。

  針對油田生産、技術、管理上的難點環節,大慶油田工會鼓勵全員提“金點子”。近年來共收到合理化建議1.1萬條、技術革新逾8000項和2000余個工作法。組織創新骨幹、技能專家走訪基層聯合“會診”,現場解決一線職工遇到的書本沒教過、廠家修不了、職工費心費力的“疑難雜症”400多個。

  啟示二:以科技進步引領轉型振興

  上世紀90年代,大慶油田開始攻關以鹼、聚合物、表面活性劑組合的三元複合驅油技術,到2014年實現了工業化規模應用。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伍曉林説,三元複合驅油技術的研究非常艱難,僅表面活性劑就經歷了4000多次失敗,最終修成正果。

  這項技術可在傳統水驅基礎上提高采收率20個百分點以上,使得大慶油田開發技術保持了世界領先水準。目前,這一採油技術在大慶油田已連續15年保持年産油1000萬噸以上。

  堅持“油氣並舉”,大慶油田深耕天然氣清潔能源開發走出新路。2016年,大慶油田天然氣産量和銷量同比分別增長6.8%和5.4%,折合原油當量超過300萬噸。

  大慶市肇州縣徐家圍子一帶經勘探被認定蘊藏大片火山岩氣藏,油田科技工作者埋頭多年攻關,自主探索形成了火山岩開發的“徐深模式”。最近5年來,徐深氣田連續上産10億立方米以上。

  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為大慶油田贏得了時間、拓展了空間。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侯兆偉帶領10余人團隊,在美國同行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接手國外一個油田區塊開發任務,在3塊岩心模擬驅油實驗中,有一次實驗采收率提高28個百分點,另兩次提高35個百分點,國外同行豎起了大拇指。

  啟示三:“井打到哪,黨組織就建到哪”

  在“三老四嚴”發源地、第一採油廠三礦中四隊,黨支部副書記週旋説:“在我們隊,如果不努力,就會覺得配不上這個集體。”今年秋天,為一口井更換管線,雨後車輛難進入,隊長王一倫帶著七八名男工,靠人拉肩扛5天內把200多根20米長的管線搬運進現場。

  大慶油田黨委副書記王昆説,即便是在人力和財力最緊張的時候,油田也堅持“井打到哪,黨組織就建到哪”。選擇能力強、素質高、作風過硬的支部書記作為掌舵人,這已經成了大慶油田保持先進性和隊伍戰鬥力的法寶。

  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成為這個特大型國企平穩運作的穩固基石。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修井107隊33年來無一起安全責任事故,隊黨支部201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今年29歲的“油三代”王瀚到隊工作後也主動請纓,成為應急搶險隊一名預備隊員。組建於1981年的電力集團供電公司星火一次變電所,作為油田“十面紅旗”之一,累計安全生産13000多天無差錯。

  如今,在油田生産中代代傳承的大慶精神正傳向更廣。從2010年起,大慶油田“石油魂”宣講隊已進行了500余場大慶精神巡迴宣講,多次應邀走進央企、外企、私企,讓一些外企高管深受“震撼”。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