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談:幼兒園亂象如何解?

2017-12-15 15:28: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栗翹楚)近年來,媒體關於民辦幼兒園的各種負面報道不絕於耳,學校與家長的聯動、政府對學校的監管以及幼兒的安全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幼兒園亂象如何解?據了解,此前已經國內學者對幼兒園亂象這一問題做了相關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海英在《民辦幼兒園發展諸多亂象的原因透視及政策建議》一文中,將民辦幼兒園諸多亂象的原因歸結為自律意識淡薄和集體性不作為。

  王海英教授在文中表示,民辦幼兒園自律意識淡薄體現在良知與利益的博弈、守法和違法的交鋒兩個方面。他認為在利益時代的思維模式中,利益訴求是隱藏在所有矛盾背後的根本力量,但辦園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應當剝奪或損害他人的利益,更不該無所顧忌地擴大自己的利益邊界。文章表示,在我國,公眾的用藥不規範現象廣泛存在。根據衛計委調查,超四成的幼兒家長會自作主張給孩子服用減量的成人藥、抗生素等。公眾的藥品安全意識不強,使得民辦幼兒園有意忽視“處方藥”與“非處方藥”、“預防性藥物”與“治療性藥物”之間的區別,甚至違背家長的意願私自給幼兒集體喂食病毒靈,還要求幼兒隱瞞家長。

  而在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劉國艷與該院教授熊賢君合寫的《三十年來的學前教育:亂想與前景》一文中,作者表示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監管不到位、甚至疏于管理,不作為,導致學前教育無序失控;二是幼兒園教育目標的迷失;三是城鄉幼兒教育資源不均;四是幼兒園教育素質不高,待遇低下,教師流動與流失嚴重。 此外,作者還表示,由於對幼兒園教育的地位與作用認識模糊,各級地方政府未能切實承擔起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並不將幼兒教育認作是“事業”,而是當作教育“産業”,將大部分幼兒園進行轉制,不但減少學前教育預算經費,部分地區甚至將幼兒園視為財政收入來源,向社會力量辦園收取教育附加費等費用,這一錯誤的做法一方面極大地挫傷了社會力量辦園和幼兒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導致幼教事業嚴重滑坡,另一方面,由於幼兒園教師身份存在著的“二元制”,即享有或不享有公辦編制,名義上是同工同酬,實際上收入有著天壤之別。

  而位於廣州市世界大觀園的東北角的獅子公學,一次探索已經開始了兩年。這片約300畝的“森林公園”是獅子公學近100名孩子的戶外課堂,它與兒童科技手工創意工廠、人文藝術中心構成三大教學園區。據獅子公學行銷部總監趙秀賢介紹,目前幼兒園的師生比嚴格控制在4:1之內,園內並不區分大、中、小班,各個年齡段的幼兒被平均分配在每個班中,每個班內20個學生,分別配備名外教和四名中文老師。

  關於家園聯動和幼兒安全方面,趙秀賢表示,幼兒園實行家長輪值,即每天每個班都允許一名家長隨孩子全程陪同。就監督方面,趙秀賢表示,幼兒園不僅受當地教委的監督,還聘請了德國、英國等國的兒童教育專家擔任“督學”。據了解,該幼兒園目前已入學近100名小朋友,“外國模式”結合“本土教育需求”,這場探索仍在繼續。

  針對解決學前教育的亂象,幾位學者在文章中也表達了各自的見解。王海英教授表示通過以規範扶持實現普惠、用系統制度捍衛良心、聯合監管守護底線、以嚴厲懲罰來突破怪圈、以集體責任來守護責任五個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議。而劉國艷副教授與熊賢君教授則建議通過努力擴充學前教育資源;幼兒園課程改革大規模推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建設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隊伍;實行普惠園補助辦法以及擴大公辦幼兒園及公辦園教師編制化解亂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