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批“四風”新表現:官僚主義造成新形式主義

2017-12-15 14:1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作出指示,要求抓住主要矛盾,針對突出問題,拿出過硬措施,扎紮實實地改。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人民日報今起推出“堅決糾正‘四風’新表現”系列評論,探討表像與根源,剖析問題與對策,探索持之以恒正風肅紀的途徑和方式,與廣大讀者一起激蕩清風、塑造新風。

  ——編 者

  “踢皮球、打太極、拖字訣還是不少。”“小鬼難纏,辦事難只是換了個馬甲。”“臉不失微笑,門始終敞開,可事就是不辦。”翻看我們刊發過的幹部群眾反映“四風”問題的投稿,“新衙門作風”佔了不少篇幅。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堅決防止不良風氣反彈回潮,“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的服務作風問題,是一個重點整改內容。“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等服務作風老問題,好比如芒在背的硬釘子,容易發現,清理也不算難;“只微笑不辦事”“不貪不佔也不幹”“能推則推,能躲就躲”等“四風”新表現,則像幹部群眾所形容的,是如鯁在喉的軟釘子,更加隱蔽、更難甄別、更難拔除。

  為什麼會“臉好看,事難辦”?這是因為,臉好看容易,是面子工程;事好辦相對比較難,也是裏子工程。這樣一個難易、裏外的對比,不難看出,背後是一種“官僚主義導致的形式主義”。這裡説的官僚主義,是那種只唯領導、不管群眾的為官心態,是那種只顧表面、不顧實效的價值排序,是割裂了對黨負責和對群眾負責,是離散了政策措施的初衷、執行和效果。有當官心態而沒有為民心態,才會不辦事或者不好好辦事,只是把“臉好看”變成一種免責工具、當做一種考核績效、視為一種政治正確而已。因為心態上的官僚主義,而導致了行動上的形式主義。

  如果説“四風”是隔開黨和群眾無形的墻,那麼辦事難這個老問題的新表現,則可謂是攔在作風改進之路上的笑面虎。支援創業噓寒問暖卻不解決實際問題,創業者步履維艱;以“清”為名對企業家敬而遠之,民營企業在坐等中錯失機遇;脫貧項目“嗷嗷待哺”,扶貧資金卻長期趴窩不動……服務作風不嚴不實,實際難題不管不問,政策執行就會出現“兩種溫度”:上級溫度高、決心大、力度大,到了基層溫度層層遞減、力度綿軟無力;政策效果便會産生“兩種感受”:政府部門自我感覺良好,老百姓的實際獲得感卻寥寥可數。長此以往,埋單的必然是黨群關係,受阻的必然是改革發展步伐。

  “天下事,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口號喊得響亮不如把事辦得敞亮。説實話,事情不好辦,原因很多。有時候是流程繁雜,蓋個章得跑斷腿;有時候是分工不明,你推我來我推他。不管是客觀的方式方法問題,還是主觀的思想作風問題,説到底,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事情不好辦、群眾不滿意。所以,臉好看了只是開始,最終還要優化流程、明確分工,提高服務水準和辦事能力,真正讓群眾滿意,否則笑臉也不過是一種形式主義。以講效率、抓落實,辦實事、求實效的好效果檢驗好作風,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援才會水漲船高。正如中央一再強調的,不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形式主義;群眾滿不滿意,是檢驗作風建設的唯一標準。

  有讀者來信,熱情稱讚有關部門“拆掉圍墻”“敞開辦公室大門”的舉措,因為這向群眾釋放了便民服務的善意。不患無策,只怕無心。敞開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大門、心門,才能防止“門雖設而常關”,疏遠了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距離。反“四風”既要改面子,更需換裏子,作風改到深處是在思想和靈魂上動手術。十九大報告對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劃定“全稱要求”:“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往思想教育的熔爐中持續添火,擰緊剛性約束的螺絲扣,清除思想中的微生物,才能實現從“不敢”“不能”到“不想”的深層次轉變。

  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大門剛剛開啟,福建福州開發區因為管理體制不順、部門工作效率不高,導致招商引資成效不彰。現場辦公會上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馬尾的事,特事特辦,馬上就辦”。“馬上就辦”成為福州打造效能政府、加強作風建設的突破口。新時代新起點,無論實現經濟高品質增長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優良服務作風的托舉。“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讓“事好辦”成趨勢,讓“辦好事”更普遍,正是新氣象、新作為的直接檢驗。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