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書包越來越鼓眼皮越來越重 通才教育路在何方?

2017-12-13 08: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書包越來越鼓 眼皮越來越重 通才教育路在何方?

  陳芳、毛振華、余恕原

  臨近年末,出國留學申請進入投遞高峰時段、研究生考試開考在即、中高考和小升初正是衝刺關鍵時期,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不輕鬆。

  考高分、上名校、成海歸,是不少家長的期待。但與此同時,書包越來越鼓、眼皮越來越重,由此引發的社會心理問題不斷涌現。通才教育之路究竟該去往何方,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家庭教育:“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我們的書房”

  從早教班,到奧數、英語等學科課程,再到鋼琴、美術等素質拓展課,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如今的家長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操碎了心。家長花銷巨大,孩子也身心疲憊。

  曾任谷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的吳軍博士,和同事開創了網路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領域,並因此獲得工程獎。在其新近出版的《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一書中,他思考認為,目前家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年輕人産生逆反心理,甚至會養成學習是為了父母的想法,讓學習由主動變被動。

  “人生其實是場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學的燙金畢業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一個還不錯的站位而已。”吳軍説,教育是一輩子的事,笑到最後的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行為影響,並且身體力行地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比短期內集中、頻繁地讓孩子參加各類輔導班更有意義。

  家庭教育的價值正日益被更好地開掘。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就倡導,“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改善家庭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我們的書房。”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表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要為孩子營造充滿大愛的成長環境,樹立好的學習榜樣,使其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把家庭教育簡單的“學校化”。

  學校教育:“培養和造就擁有現代知識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

  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部門發佈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半數以上家長認為,當前孩子所在學校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校在注重孩子全面發展上能夠邁出實質性步伐,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同期盼。

  但在實踐中,分數作為“學生命根”的觀念在學校教育中依舊根深蒂固。其實,學校教育的不同在區域對比中尤為明顯。吳軍指出,美國哈佛、耶魯等學校在學生成績的把控上非常寬鬆,他們在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並不會忽略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反觀國內部分教育理念欠成熟地區,科學、音樂、體育等“副課”頻頻被“主課”擠佔,素質教育的“大旗”在分數面前只能退避三舍。

  王殿軍認為,專業的培養可能造就學生的一技之長,但是當學生畢業之後走向社會,在就業、生活、社交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並不是僅僅精通一個領域就足夠應付。

  “創新是教育路上不變的風景。”吳軍表示,學校應該培養和造就擁有現代知識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對國家和社會有擔當的人才。要想培養這種能力,教育就不應該僅僅盯著對學生技能的傳授和成績的提高。

  通才教育:建設創新大國需要有想像力的人才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人才的培養決定著國家的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不可分割的整體和系統工程。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説,教育的“大道”應該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面向未來的人才。

  “人生的馬拉松很長,大學作為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培養一點創新精神,才能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保持固有的好奇和熱愛也是創新的內生動力。”吳軍説,近一個世紀前,著名學者陳寅恪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樹立了通往創新之路的學術精神和價值取向。康橋大學“此地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的校訓,都詮釋著大學與創新的深層次關聯。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創新于大學教育、于求知個體而言也是無止境的追尋。吳軍坦言,大學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厚植創新的理念,把創新意識落細落實在行動中,大學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