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寫在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2017-12-12 13:4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他們終日生活在恐怖災難之中,精神正處於歇斯底里的驚恐之中,這種狀況何時才能停止啊!”

  1932—1941年在南京鼓樓醫院工作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先生,曾用筆記錄下了南京大屠殺期間看到的慘狀。

  80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大批兒童死於非命,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

  南京之痛,國之痛。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年12月13日,中國將迎來第四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80週年。當天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

  牢記歷史,捍衛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三年前,習近平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講過的話,仍縈繞在耳邊,久久不絕,引人深思。

  這一年,“銘記”寫在很多人心裏 

  “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的這句名言,提醒著世人“銘記”的意義。

  人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以不同方式得以留存。

  有人用文字記住。

  祖母被日本兵從床上拽下來摔死,伯母遭到強暴,與父親再無相見……對於現年85歲的李道煃老人來説,1937年12月南京城的那場屠殺,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往事如此苦難、沉重,以至於李道煃很長時間都不願提及。

  直到2005年,在得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收集倖存者證言,李道煃致函時任館長朱成山,才首度打開塵封已久的回憶。不久前,這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人又向加拿大華人社團的史料展寄去當年寫給晚輩的家書。他説,“我是活證人,我有責任。”

  有人用鏡頭記住。

  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約翰馬吉先生不顧個人安危,秘密拍下105分鐘畫面,成為揭露日軍暴行的鐵證。

  他的孫子、同是職業攝影師的克裏斯馬吉,打算從今年開始重走、重拍祖父走過的路,既從祖父拍攝的南京大屠殺電影膠片中選取建築、街道等,又展現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南京,反映南京變化發展。

  “希望通過這組照片連接中國與西方,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克裏斯馬吉説。

  在海外,有人爭取通過立法記住。

  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了把每年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66號動議。此舉在西方國家尚屬首次。

  動議的提出者,是安大略省華裔女議員黃素梅。她在議會辯論中動情發言,多次淚灑現場。如此激動,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爭取加拿大官方認可之路走得十分艱辛。

  “安大略省和其他加拿大各省區教育系統,只關注歐洲二戰的慘痛歷史,卻忽視了亞洲的悲慘過去。歐洲人的恥辱也是亞洲人的,亞洲人的恥辱也是歐洲人的,因為我們都是人類。”黃素梅説。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有良知的人們來説,歷史的真相不容歪曲,歷史的面孔必須清晰。

  致力於維繫中日和平友好的日本人士,亦是值得銘記的“點點星光”。

  今年9月9日淩晨2點,98歲的日本老兵三谷翔在日本家中去世。作為加害者,三谷翔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0週年時,來到南京向南京人民懺悔、謝罪。他曾説,“我的力量微薄,但我想活到100歲,跟掩蓋歷史真相的勢力鬥下去。”

  這三年,一種“儀式”得以延續 

  《義勇軍進行曲》響起,全場高唱國歌,國旗下半旗誌哀;接著防空警報拉起,全城車船止行,人們駐足默哀……三年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不僅以國之名,一種莊嚴肅穆的儀式也得以延續。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

  古之以鼎記事,今之鑄鼎銘史。儀式上,一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圓形銅鼎被永久設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上。

  2015年12月13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出席第二次的公祭儀式並講話。他説,無論時間過去多麼久遠,歷史都會記住這一天。

  這次的公祭儀式開始前,先以電視片的方式播放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上的銘文。“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160個中國字,滿滿愛國情,聲聲動心魄。

  而在這一年的公祭前兩個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從一座城市和一個國家的記憶,正式上升為“人類記憶”。

  2016年12月13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出席第三次的公祭儀式並講話。他説,我們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為的是守護不能忘卻的記憶、捍衛不容否認的真相,為的是喚起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

  這一次,緬懷和告慰有了更多心靈相伴。遠在哈爾濱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內,受害者遺屬代表、日本遺留化學武器受害者倖存者代表,通過在受害者名單墻前敬獻鮮花等方式同步寄託哀思。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每一次的公祭儀式上,南京市青少年們朗誦的《和平宣言》都在傳達著億萬國人的共同信念——以史為鑒,中華民族的前景必將無比光明。

  這些年,“愛國”已成為心靈的共鳴 

  愛國,是每個人心中無比自然和寶貴的情感。

  面對極其野蠻、極其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的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空前鬥志。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的沉重代價,用生命和鮮血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是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彰顯和昇華的過程。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方面,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被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在抗戰勝利日大閱兵中,人們看到,45輛禮賓摩托車護衛抗戰老兵行進,以“有史以來最高規格”表達著中國人民對拋灑熱血的英雄無上的敬意。

  在“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上,人們聽到,新四軍老戰士、90歲的撞鐘手陳寶書説,“這是我們民族的恥辱,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在烈士紀念日上,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拾階登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在花籃前駐足凝視。人們注意到,習近平邁步上前,仔細整理花籃緞帶。

  ……

  時間坐標對準了2017年。現在,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正如習近平所言,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

  中國人民也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願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