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聘用制公務員試水十年間:對接市場,走向職業化

2017-12-11 08:53: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能進能出,對接市場,走向職業化——聘用制公務員試水十年間  

  編者按:

  今天,約150萬人將走進2018年國考考場。全國公務員考試,熱度依舊。然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公職人員任用的實際需求對傳統的人才選用方式提出了挑戰。長久以來,人們觀念中的“公家飯”“鐵飯碗”的概念在變化,新時代下年輕人對“體制”的認識也在變化。“體制內”人才的任用與流動,如何更多元、更加靈活?2017年,是聘任制公務員試水的第十年,其間的變化,為我們探討這一話題留下了廣闊空間。

  聘用制公務員,作為一種以合同形式聘任國家工作人員的新嘗試,近年來進入公眾視線。早在2007年,深圳、上海浦東兩地便率先開展試點,此後試點範圍陸續擴大到北京、江蘇、湖北等地。在政府部門選拔公務員方式上,兩地走在了時代前列。截至目前,全國逾21個省份“試水”聘任制公務員招聘。2017年9月19日,中辦、國辦印發的《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正式施行。同時,2011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人社部印發的《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試點辦法》廢止。“聘任制公務員”試水十年,效果如何,經驗是什麼,有無問題?

  浦東經驗:

  多集中于“高大上”專業技術型人才

  崗位與薪酬考慮市場因素更靈活

  我國目前的公務人員招聘模式分為三種:委任制(俗稱“鐵飯碗”)、選任制(通過選舉擔任公務員職務)和目前為人熱議的聘任制。除了經濟改革上的先行先試,十年前,深圳和上海浦東在全國首推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兩個試點,代表著不同的方向:上海浦東,選擇只聘任部分專業技術型人才,而深圳則是將聘任制公務員逐步推向常態化。

  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務員局發佈于2016年5月的“2016年上海市浦東新區聘任制公務員招聘公告”顯示,聘任的崗位有:自貿區管委會陸家嘴管理局的金融城商務運營總監、自貿區管委會張江管理局的創新發展執行總監、自貿區商務委的大宗商品市場發展管理總監等。

  目前,就全國範圍來看,聘任制公務員多傾向於“浦東模式”。

  大數據産業、船舶檢驗師、地質工程師……記者梳理多地發佈的招聘公告發現,專業性強、門檻高是聘任制公務員崗位的共性特徵。例如,開出年薪高達30萬元到40萬元的山西省經信委大數據産業辦公室要求有5年以上大數據相關行業從業經歷;有較強的大數據業務研究或者應用能力等。河南開封招聘的地方海事局船舶檢驗師崗位,要求具備註冊驗船師(C級及以上)資格,具有兩年及以上船舶檢驗或同類工作經驗;而上月初新疆招聘的9名聘用制公務員職位均為招商運營總監、主任工程師、金融項目經理等專業性強的崗位。

  湖北省武漢市一位基層人社部門工作人員告訴《工人日報》記者,聘任制公務員實行協議工資制,由招聘單位結合市場因素和當地公務員工資水準綜合考慮。聘任機關確定的招聘職位工資額度,需報同級人社、財政部門核定。“實際操作中,既要考慮薪資吸引力,還要綜合部門其他委任制公務員的接受程度。且各地因為財政實力差異,待遇也不盡相同,所以各地多是在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崗位試點,便於推進。”他説。

  “實施聘任制,在激勵方式上可以更靈活。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根據崗位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專業性的要求,適當給他一個較高的待遇,這樣容易吸引到優秀人才補充進公務員隊伍。”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蘇中興看來,激勵方式靈活是聘用制的一大優勢。此外,聘任制還呈現出考核方式更嚴格等優點,有利於激發活力,是對現有用人模式的有益補充。

  深圳趨勢:

  聘任制漸走向“常態化”,能進能出

  不用擔心成為體制內的“二等公民”

  在各地,聘用制公務員似乎普遍貼上了“高薪”“專業門檻高”的特殊標簽,而這一標簽,在最早的兩個試點地區之一的深圳市聘用制公務員身上卻看不見。

  12月5日,龍浩然(化名)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他這個月月薪為6938元。這一工資水準與此前媒體報道的“高薪”還有很大距離。“深圳的聘用制公務員和全國其他地方不太一樣。”2011年考取深圳市聘用制公務員的他告訴記者,在當地,聘用制已然走向了“常態化”。

  記者查閱深圳市人社局官網,一組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數據顯示,全市在聘的聘任制公務員已超過6000人,佔全市公務員總數的13.10%。這個數字與全國其他地方的少數招聘發佈相比顯得獨樹一幟。

  能進能出,是聘任制公務員試圖打破終身制的制度設計。但在一開始,也曾有人産生顧慮。

  “最初也會擔心在體制內成為‘二等公民’,但這幾年制度一直持續下去,每年都會有大批與我同身份的新人加入進來,這種顧慮慢慢就消失了。”龍浩然坦言,現在不覺得自己與委任制公務員有什麼不同。他向記者講述,招考時,方式與委任制公務員一模一樣,該走的流程一步也不少。在深圳,聘用制公務員的待遇、管理也是參照委任制公務員,而編制和職務數量管理則與委任制公務員混用。如今,在當地,無論是市外調入、事業單位、國企調入也都一律轉為聘任制。

  深圳在聘任制改革上取得的進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是在多年實踐中探索出來的。

  記者試圖聯繫當地人社部門進一步了解情況未果。深圳市人社局局長王敏在2013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聘用制公務員制度在當地也出現過反覆。在試行的最初階段,有不少人心存疑慮,聘任制公務員普遍有“二等公民”和“臨時工”的心態。在2007年、2008年招聘的53人中有20多個人辭職。“都佔用寶貴的行政編制,都要經過正常的公務員招考程式,在這些方面一點沒省事的情況下,又要有一些特殊的管理規則。聘任制公務員當時還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如此反而用人成本高了,用人單位有意見,個人也不滿意。”王敏表示,多方研究後,有了深圳2010年的徹底改革:全面推進聘任制。

  深圳市2010年1月1日後新進入的公務員一律實行聘任,強調聘任制公務員與委任制公務員同身份同待遇,在招考方式、崗位職責、工資福利、職務晉陞、考核獎懲、職業發展等具體管理上實行一樣的制度,變以職位來區分委任、聘任的思路為以時間來區分,把兩者放在同一個職位範圍內。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聘任制公務員心態和用人單位管理難題。

  預防“只進不出”

  還需制度進一步完善

  無論是浦東經驗還是深圳的探索,能否打破“終身制”,無疑是聘任制公務員最令人期待的方向之一。

  《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在“出”的方面作出嚴格規定。例如,聘任制公務員聘期內年度考核不稱職的聘任機關就應當解聘,而委任制公務員則是連續兩年不稱職才能辭退;委任制公務員不能勝任工作可以另外安排,但聘任制公務員經試用不符合聘用條件的則直接解聘。

  可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一些試點地不同程度出現了聘用制公務員“只進不出”現象。聘用制公務員,會不會新瓶裝舊酒,形成新的“鐵飯碗”?

  “在執行聘用合同過程中,一些聘任機關可能打了折扣,存在‘一聘定終生’的現象,退出機制有待完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燕繼榮教授表示,按照合同規定,聘任制公務員一般都有嚴格的聘期,比如1至5年不等。期間要有定期考核等,繼續聘任也要滿足相關要求,但一些聘任機關考核時可能與委任制公務員等同視之。因此,嚴格執行聘用合同,進一步規範聘期考核,激活退出機制,將有助於更好完善聘任制公務員制度。

  在龍浩然看來,聘任制在退出機制與考核機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量化考核並不是在所有地方都適用,尤其在機關單位。“在機關裏,年輕人多幹很正常,多幹多錯也很正常。考核的話,反而績效差,傷害積極性。”

  而在深圳大學中國政治研究所鄭志平看來,聘任者的心態和管理制度的改進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合同管理為聘任制公務員帶來了一定的職業危機感,但讓公務員真正實現了從“身份”認同向“職業”認同的轉變還需要過程。

  報考了2018年國考的90後孟凡(化名),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作為還沒進入公務員系統的年輕人,對聘任制的看法代表了當下不少年輕人的態度。“相對更自由,幹得好,繼續;幹的不順心,就離職走人,辭職沒有委任制麻煩。年輕人不懼跳槽。”(記者 黃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