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交通擁堵住房緊張 專家稱解決大城市病應用共用理念

2017-12-11 08:40: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周芬棉

  日前,在由中倫律師事務所舉辦的“中倫城市發展論壇”上,《法制日報》記者獲悉,圍繞大城市目前面臨的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城市“病”,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會長劉志峰提出了多方面舉措,他特別強調應充分運用共用經濟新理念新模式,解決大城市交通住房等多種問題。

  劉志峰説,當前在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公共資源配置和不充分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

  劉志峰説,租購供應比例不平衡表現很突出。這幾年在高房價的影響下,被動租房的人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人口流入到大城市,租房需求大,難以完全滿足。在購的方面,同樣存在著供應比例和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部分一二線城市住房供給總量不足,部分三四線城市住房供過於求,還沒有完全解決庫存的問題。

  在租賃住房供應結構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現象。在劉志峰看來,租房以外來人口、新就業人群為主,他們的需求主要是中小戶型、中低價位,但市場租賃房源卻主要是大戶型的成套住房為主,價位偏高,位置較遠,供需矛盾突出。同時,租售價格比不合理。我國338個城市平均租售價格比約為1:350,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租售價格比是1:500,北京二環則要超過1:600,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通行數字是1:230至1:240。房價漲得太高,造成租售價格比越來越大。

  劉志峰建議,從重視共用經濟在城市協調包容發展中入手,解決城市病。在房地産領域,以盤活閒置資源和存量資産為特徵的共用方式,如共用辦公場地,工業舊址改造項目,既盤活了房地産存量市場,降低了庫存,也帶動了城市的創業、就業。發展共用停車場,還能疏解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共用經濟不僅改變了城市的生活和居住模式,也讓城市在外界有了新的認知,未來城市更新,特色小鎮的創新和共用,網際網路智慧社區和現代服務業的配套發展,都能在推動城市協調包容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