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俞可:建設教育強國為民族復興奠基

2017-12-07 11:06: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目標。強國須由教育奠基,教育助力強國建設。十九大報告把“建設教育強國”確定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並要求“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做出的重大決策,為促進教育改革發展以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偉大夢想的感召之下,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要緊扣四個關鍵詞,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基”、“建設教育強國”的“強”、“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的“先”。 

  教育事業之“新” 

  黨的十九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就教育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歷史使命,確定了建設教育強國這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目標,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 

  教育事業之“新”,在於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此歷史性地交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經驗在此集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宏偉藍圖在此鋪展。站在新時代歷史坐標來看,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繼往開來,即從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教育開創未來,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教育實踐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 

  教育事業之“新”,在於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教育改革加速深化的五年。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取得重大成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19個教育改革文件,從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到“雙一流”建設,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到促進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從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涉及範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基本確立了教育工作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教育事業之“新”,在於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人民的教育獲得感顯著增強的五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4%,普及水準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學目的地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由2012年的25%提升至2016年的94%,多媒體教室的配置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80%,全國6.4萬個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第三方評估表明,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準躍居世界中上行列。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中國教育事業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教育事業之“新”,在於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進一步破解教育公平、提質和可持續發展難題。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的改革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全面進步的新要求,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現實需要。教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尚需推進,教育體制機制中深層次障礙尚需破解,教育工作者推進改革的動力和活力尚需激發。隨著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愈發強烈,教育需求日趨多元多層多面,我國教育發展仍面臨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站在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制高點上遠眺,作為最基礎的民生事業,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的恢弘藍圖業已鋪展。 

  教育事業之“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這是習近平同志對教育的殷切期盼。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所肩負的使命神聖而艱巨。 

  從把教育確定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到把“建設教育強國”確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不僅使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更加明確,而且揭示了教育對民族復興的決定性意義和奠基性作用。實現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關乎國家富強,關乎民族振興,關乎人民幸福。 

  教育為國家富強奠基。國之命脈,端在教育。我國儘管已躍入世界經濟大國行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創新能力薄弱,産業結構欠佳。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以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奮鬥目標,必須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在根本上即為知識驅動、人才驅動、教育驅動,教育支撐創新驅動,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已成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教育為民族振興奠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世界近代史上後發國家成功實現跨越式追趕的國家一概奉行“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的原則。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基於“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這一重要判斷,立足我國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這一基本現實,習近平同志始終強調把人力資源大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我國13億多人中蘊藏的智慧資源是最可寶貴的,只有“教育上去了,將來人才就會像井噴一樣涌現出來。這是最有競爭力的”。 

  教育為人民幸福奠基。教育乃民生之基。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受教育權利,既決定人的生存,更決定人的發展,即個體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教育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受教育程度對個人的興趣愛好、職業選擇、收入待遇、社會地位乃至家庭生活與休閒娛樂産生決定性影響。習近平同志把教育列為人民群眾的期盼之首,把教育放在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的首位,強調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著力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教育事業之“強” 

  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無論是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還是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及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均須由教育提供最持久而有力的支撐。教育強,則民族興、國家強。 

  教育強國,就是把每位學生都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教育強國,要突破時間、空間和群體的限制,將國家政策基點從確保“學有所教”、“全民教育”的教育公平保障,轉向確保“學有優教”、“終身教育”的教育品質提升,以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和建設尊重個性化和促進多樣性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教育強國,就是所辦的教育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滿意。人民群眾有所呼、改革發展有所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教育強國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把辦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歸結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教育改革發展得失的最高標準,讓全體人民因更多更公平共用教育改革發展成果而贏取人生出彩的機會。 

  教育強國,就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教育強國,要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下,讓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形成完善的教育法律和制度規範體系。我們要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開創政府依法治教、學校依法治校、教師依法執教的新局面。 

  教育強國,就是讓我國教育走近世界教育舞臺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教育強國,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胸中裝有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教育開放的主動贏得教育發展的主動。一方面,提升我國教育的全球競爭力,讓我國成為國際學生留學的首選地;另一方面,講好中國教育故事,推動全球教育治理,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積極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教育事業之“先” 

  以建設教育強國為目標,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把堅持優先發展確定為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首。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並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納入改善民生的藍圖。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堅持科教興國這條基本國策,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首次超過3萬億元,佔GDP比例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固然,科教興國,財政保障是前提,但創新驅動是根本。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以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為契機,以人民群眾重大關切為切入點,清除體制頑疾和利益藩籬為突破口,教育改革便可以千鈞之力破難題、治痛點、疏障礙、補短板。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堅決捍衛教育公平。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薄弱環節和短板在鄉村,在中西部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同時,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疊加,嚴重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就此,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我們必須補上這個短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既是致富之源,又是扶貧之策。打響並打贏這場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攻堅戰,貴在愚公精神,重在精準施策,增強教育政策的包容性,創新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杜絕資源錯配,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全面提升教育品質。人才培養品質是教育的生命。全面提升教育品質,就要堅持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準的主要標準,把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品質的核心指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提升教育品質,就要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把握“網際網路+”國家行動計劃之良機,使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既引發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也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以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人人都有出彩機會的美好願景。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習近平同志把教師奉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並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教師是最莊嚴、最神聖的職業。作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教師務必時刻銘記立德樹人的使命,以牢固樹立理想信念來自覺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爭做“四有”好老師,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銳意推動教學改革,為學生錘鍊品格引路,為學生學習知識引路,為學生創新思維引路,為學生奉獻祖國引路,幫助學生築夢、追夢、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學生都為實現民族復興發揮正能量。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始終弘揚中國特色。我國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習近平同志強調:“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保證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其根本精神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以及這一獨特精神標識所蘊含的創新基因,其根本立場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其根本特徵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中國夢打牢學生的共同思想基礎。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照亮教育事業的偉大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必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強大的動力。 

  (作者係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科委託專項“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教育論述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