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藝謀:中國人為好萊塢提供鉅額利潤 中國電影又得到了什麼

2017-12-06 09:04: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環球網綜合報道】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中國知名導演張藝謀題為“從中國看好萊塢,是什麼樣子?”(What Hollywood Looks Like From China)的署名文章。

  文章稱,中國市場引進了許多美國影片,中國觀眾為好萊塢提供了鉅額利潤,但反過來,中國的電影行業又得到什麼?文章説,在好萊塢大片的陰影下,中國國産電影常面對巨大挑戰:我們理應考慮對中國電影傳統的傳承,也要考慮失去獨特價值觀和美學的潛在風險。

  文章最後提出“自我反省和修正”,並呼籲開放渠道、開放我們的思想,以達到中美電影行業在文化、政策和經濟上的互相了解。“在這條路上,雙方都需要走得比預想中更遠。”

  以下是文章全文:

  有人做了個夢,在夢裏得知,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數不清的財富。醒來後,他便立即動身去尋找這個地方。經過了充滿荊棘坎坷的漫長路途,他來到了夢中的地點。一個當地人聽聞他此行的目的,大笑不止,説,自己也曾三次夢見在一棟房子的噴泉下面埋藏著一大筆寶藏。這個人如夢初醒:這位當地人所説的,正是他自家的院子。於是他回到了家,找到了寶藏。

  和故事中的人一樣,中國電影行業為了在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也經過了漫長旅程。在1994年,《亡命天涯》(The Fugitive)成為了中國數十年來第一部公映的好萊塢大片。觀眾們被影片的快節奏和音效吸引,而這部電影結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這時起,中國電影行業便一直在平衡著與好萊塢的複雜關係。

  儘管中國的票房數字出現了大幅下滑——相較于2011年至2015年間票房收入的年均增長可達35%,到了2016年,僅有3.7%——但其電影市場仍然巨大。影院不斷向更偏遠的農村地區擴張,觀眾也對好萊塢動作片表現出了強烈的需求。以至於近來,好萊塢甚至在拍片時就記挂著中國,他們在選角時會使用能帶來巨大票房影響力的中國電影明星,也不惜調整劇情,改變電影美學,以贏得中國影迷的心。

  不論是年輕編劇還是資深影評人,中國電影行業的許多人都對好萊塢的戲劇結構了然於心,提倡好萊塢的表現手法和技巧。而中國市場引進的許多美國影片,不論品質好壞,在中國觀眾中——尤其是在品味和觀影習慣都由好萊塢電影和美劇一手養成的年輕人中——繼續受到歡迎。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觀眾一樣,中國觀眾也往往持有一種加了美國濾鏡、以美國為焦點的世界觀——即使美國並不意味著全世界,而好萊塢也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電影産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的電影行業影響著國際同行,也願受其影響。中國需要美國,美國也需要中國。但當下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異,那便是中國只有極少數電影可以進入美國市場,可以吸引到大量觀眾。中國觀眾為好萊塢提供了鉅額利潤,但反過來,中國的電影行業又得到了什麼呢?

  還有,在好萊塢大片的陰影下,中國的國産電影常常要面對巨大挑戰。我們理應考慮對中國電影傳統的傳承,也要考慮失去獨特價值觀和美學的潛在風險。

  雖然有擔心,但我們也將順水推舟,在繼續努力保存自身獨特性的同時,承認這樣的文化交流所帶來的益處。想想外來的玉米、番茄、紅薯,他們在中國遍地結果,但也一樣為人們提供了營養。

  我之前和好萊塢合作過,我的經歷讓我對兩個世界都能有更深的理解。鋻於中美電影行業之間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差異,在一處的所學往往不能輕易地應用到另一個環境中。想要做出改進的努力往往最後帶來更大的麻煩。但無論如何,自我反省和修正都是很重要的。因為害怕出錯而猶豫,藝術的創造就無法獲得所需要的成長和改變。

  我們認識到,就算寶藏近在眼前,這段旅途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是,要開放渠道——以及我們的思想——以達到文化、政策和經濟的互相了解。為了更好地了解對方,為了探索美好未來的可能,雙方都需要在這條路上走得比預想中更遠。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