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放下“鋤頭”拿起“筆桿” 這些農民為何愛學習?

2017-11-29 14: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南昌11月29日電 題:放下“鋤頭”拿起“筆桿” 這些農民為何愛學習?

  新華社記者 秦宏

  走進課堂學政策和技術,武裝頭腦;走進工廠學延伸農業産業鏈,自己辦廠;走進生態農場重新學種田,做“片區經理”……日前,記者在江西部分農村地區發現,農業農村快速發展,促使部分農民愛上學習,在農村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學以解惑:種糧大戶課堂學當“新農人”

  “聽專家解讀新農業政策,向農業産業化先行者學經營,請老師解答發展疑惑。”江西南城縣建昌鎮麻姑村種糧大戶李金華一邊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課堂中聽課,一邊在社交平臺上為其他種糧朋友直播。

  今年40歲的李金華規模化種糧已有三個年頭,他的志向就是借助現代化農業經營理念,和老家“麻姑稻”這一傳統水稻品牌,打造自己的優質綠色生態農業品牌。為此,他每年都會尋找機會,抽時間報名參與一些在各地高校舉辦的“新農人”培訓班。

  “從事現代農業,就需要通過學習,不斷結識産研銷各領域朋友。”李金華説,例如他種植的是生態水稻,但在市場上難以取得消費者信任。通過這次學習交流,他就準備建立消費者參與的品質認證模式來破解難題。

  從最開始學現代化規模化育種、種植管理知識,然後學綠色農業和多樣性種植知識,再到學農産品的品牌包裝和行銷本領,如今基本恢復了傳統原生態“麻姑稻”品質的李金華,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新型家庭農場主。

  學以致用:農民貧困村裏辦茶葉工廠

  “連續多年,我們每年都去省內外茶園茶廠學種茶和經營。現在我們帶領村民種了600多畝原生態茶,建了自己的茶葉加工廠。”江西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支書藍平洪説,不學不知道,村裏好生態和荒山都是寶。

  上峰村是深山貧困村。8年前,藍平洪為謀生常年與其他村民一起外出打工。在此期間,他到浙江富陽市的朋友家做客時發現,與家鄉地理氣候條件相似的當地農村,多靠經營生態龍井茶得以致富。

  受此啟發,2009年,藍平洪與三位同鄉一起,回鄉承包了200多畝荒山,從浙江購買龍井茶樹苗、請了技術指導,種起了生態茶,並逐漸成為村裏致富能手。

  2012年藍平洪被選為村支書以來,為帶領村民脫貧和發展村集體經濟,他和村民理事會成員通過自費到浙江、福建等地學習;利用政府支援貧困村的發展資金,和村民自願入股的資金和土地,先後成立了茶葉種植合作社和茶葉廠,整村推進茶産業發展。

  目前,當地包括78戶貧困戶在內的368戶村民中,已有300戶加入了村裏的股份經濟種植合作社,籌集茶葉廠建設資金100余萬元。

  “雖然我們的茶葉得到一些知名茶葉廠的青睞,但是辦茶葉廠延伸産業鏈,打造自己的原生態茶葉品牌,要學和想學的還很多。”藍平洪説。

  學以就業:“老把式”學習上崗種有機田

  “‘片區經理’年薪四五萬元,負責合作社科學種養和精準管理任務。”江西宜豐縣同安鄉60歲的種田“老把式”季四培説,如果不學習不會做,這工就做不成、錢就賺不到。

  2013年,江西宜豐縣金禾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當地同安、花橋等鄉鎮,流轉了12000多畝田,發展有機水稻、蔬菜、生態畜禽等産業。作為合作社的“片區經理”,季四培為管理好他負責的200多畝有機稻田,以及田中稻鴨共作的生態鴨,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種田知識。

  “種有機稻與種普通稻不同,雖然有高産獎勵,但也絕不能用化肥,要精準施用有機肥調節;除草也不能踩死或拔掉一扔了之,而要在田埂上曬死,再丟到田裏做肥料。”季四培説,除了這些,還要學用手機軟體管理稻田。

  在合作社裏,學種“新田”的不僅是季四培這樣的“60後”,年輕一些的農民“大片區經理”,還要學習研究生産和統防統治方案、使用無人植保機,掌握測土配方施肥等更豐富的知識,才能適應崗位。

  “大片區經理年薪更高,現在種田也是知識多就賺錢多。”季四培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