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外學者深入貴州花茂村 感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2017-11-24 15:14: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中國日報網遵義11月22日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曾來到楓香鎮花茂村,深入了解當地鄉村的發展情況,他深情寄語:“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一行又沿著總書記的腳步來到這裡。他們實地走訪,感受花茂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走進村民家中,傾聽他們的心裏話;召開座談會,回顧黨的各項政策給當地和全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暢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

  建設成效顯著並非偶然 

  花茂村村主任彭龍芬在交流會上向大家介紹,如今的花茂村,是一個紅色基因積蓄傳承的基地。村裏環境衛生乾淨整潔,村主道路寬敞明亮,生態靚麗養眼,處處都顯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她説:“在我們花茂村,扶貧就是要扶智。村委會給村民進行培訓,讓每一個貧困戶都有産業支撐,人居環境實現徹底改變。”

中外學者深入貴州花茂村 感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外籍學者與花茂村村民交流座談後合影留念。(中國日報網 宋薇 攝) 

  花茂村村民、“紅色之家”業主王治強説:“貴州以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地方,這些年來在我們黨的領導下發展很快,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後,花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以前,在外務工的王治強回家創辦了花茂村的第一家鄉村農家樂,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他家的院壩裏召開村民座談會。在他的帶動下,花茂村先後發展起農家樂、鄉村旅館共30家,成功走出一條有當地特色的脫貧致富道路。

  英國專家布魯斯表示:“來貴州之前,我對貴州的印像是,貴州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地區,尤其是與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相比。但到了這裡之後,我發現貴州的基礎設施已經相當完善。”

  “花茂村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並不是偶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和戰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在交流會上分享他在花茂村實地走訪的感想。他表示,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花茂村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以來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以紅色旅遊和手工藝,如酒業、制陶業和小作坊等為主導,使花茂村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旅一體化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建設助力精準脫貧 

  通過扶貧項目資金的支援,花茂村把村莊作為景區來打造、把民房作為旅館來經營、把鄉愁作為文化來傳承,實現了基礎設施和庭院整治全覆蓋。2016年花茂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07元。正是美麗鄉村建設助力精準脫貧,讓花茂村這個貧窮了多少年的“荒茅田”成了遊客眼中的樂土。參加交流會的外籍嘉賓對中國的精準扶貧政策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外學者深入貴州花茂村 感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中外專家和村民舉行交流座談會。(來源:多彩貴州網) 

  來自迦納的青年學者杜華在會上分享他在花茂村的所見所想:“我目睹了花茂村瓷器燒制、油紙傘製作、釀酒工藝等各項産業的發展。這是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很好地保留了當地的文化。同時,我也目睹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都為當地的減貧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指明瞭正確的發展方向”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任編輯盛玉紅髮言説:“對世界而言,花茂村不僅是了解中國扶貧成效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國共産黨初心與使命的窗口。今天富庶的花茂村用青山綠水和純樸笑容告訴世界,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不掉隊,一個不能少。”

中外學者深入貴州花茂村 感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來自印度的巴科(中)在座談會上發言。(來源:國際線上) 

  來自印度目前就職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巴科在交流會上説:“徹底消除貧困的道路很困難,需要不懈的努力,但對中國而言,卻不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習近平主席是一位睿智的國家領導人,他給中國指明瞭正確的發展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這是中國的一個保障,在新時期,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依然可以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實現目標。”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眾多花茂村村民以及此行中外青年學者媒體交流團看來,這樣的目標正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