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對朝“殺紅眼”,寧肯錯殺一千

2017-11-23 08:58: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財政部星期二宣佈新的單邊對朝制裁,其中有4家中國丹東公司和1名個人上了黑名單。美方稱,其中3家丹東公司從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向朝鮮出口6.5億美元貨物,同時從朝鮮的進口值超過1億美元。

  這是美方在重新將朝鮮列入支援恐怖主義國家名單第二天就祭出的進一步措施,顯示了特朗普政府要將對朝極限制裁落到實處的決心。

  需要指出的是,美方的做法大大超過了聯合國安理會對朝制裁決議的內容。從中國這邊都能夠感到美方的蠻橫,平壤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這個世界是否真能把一個國家“鐵桶般地”圍起來,華盛頓正在推進這樣的試驗。

  丹東過去是中國對朝貿易的重鎮,這兩年該市的外貿已經一片蕭條。美國所點的那幾家丹東公司,據了解早就處在半歇業狀態了,中國商務部發表對朝制裁公告後,邊境控制極嚴,説丹東的外貿公司違反聯合國決議,那是瞎扯。

  其實朝鮮和美國都在違反安理會決議,朝鮮是不顧禁令搞核導試驗,美國則是肆意解讀安理會決議,搞得它自己像是比聯合國還大。

  中國遼寧、山東等省為對朝制裁做出了犧牲,特朗普也多次表示中國“很幫忙”,但華盛頓還是對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國公司出手,這很不厚道。

  國際關係的邏輯仍有舊時代的許多烙印,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尤其又掌控著國際金融體系,什麼是“理”,它壟斷了很大一部分裁量權。

  這一切平壤應該都看到了,外界所受的所有損失,都會直接反映或者折射到朝鮮的經濟中。這樣下去,朝鮮雖然可以保持不被壓垮的姿態,但它越往後經歷的越將不是初冬的寒冷,而是三九隆冬的冰凍。

  中國保持人道主義所需要的對朝貿易規模越來越難,中國為幫助維持朝鮮的基本民生盡力了。在這個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化的時代,北京不可能打一場經濟上的“抗美援朝”。

  美朝對峙是非對稱的,雙方互瞪著眼睛,但是美方站在暖洋洋的房間裏,朝鮮站在冰冷的雪地上。世界將見證這場對峙的結局:究竟是房間裏的人害怕被打碎窗戶、砸了屋檐而被嚇退,還是雪地上的人在饑寒交迫中倒下。

  還有一種更糟糕的可能性:在北京的西方記者中流傳著一種猜測,即特朗普有可能下令在朝鮮新發射導彈時,將該導彈擊落。如果出現這一局面,朝方會如何反應,將是一個嚴重的懸念。

  朝鮮屆時或許不會大規模軍事還擊,但平壤也不太可能咽下那口氣。它會採取一個它認為“恰當的”報復措施,美方如何研判該措施,怎樣給它定性,會不會進行反報復,將是新的懸念。

  美朝的確都不想開戰,但是緊張對峙中使出更刺痛對方的招數卻很有可能,而且發生誤判的幾率越來越高。人們有理由對半島局勢的前景再添幾分悲觀。

  美國毫無疑問有能力重傷朝鮮,但是華盛頓不應忘了,冷戰結束後它沒有遭到過一個國家行為體以打痛美國目標為目的的決絕反擊。華盛頓真有把握“完勝”嗎?還是多掂量、斟酌為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