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塞罕壩:有綠有內涵(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巡禮)

2017-11-22 08: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茫茫塞罕壩,荒原變綠洲。

  原本風吹即折的幼苗,因為塞罕壩人臂膀的呵護,扛過了冬季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最終長成茂密的參天大樹。

  如今,這裡的風沙得以阻擋,空氣得以改善,水源得以涵養,巨大的綠色寶庫正源源不斷滋潤著無數後代子孫。

  55年初心不改。塞罕壩人不僅創造了世界最大人工林的綠色奇跡,也極盡他們全部的人生鑄就了一座開拓事業的精神豐碑。

  1962年,在“風沙直逼首都北京”的情況下,369名年輕創業者奔赴塞罕壩,駐紮苦寒之地,開啟理想征程。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當時年輕人中的一句流行語,這句話也深深烙印在了塞罕壩人的心裏。

  一夜長談,當時還在承德二中讀高三的陳彥嫻,與同宿捨得其他5位正值芳華的女生放棄高考,毅然選擇了上壩。

  50餘年,彈指一揮間。已是72歲高齡的陳彥嫻,現今正在位於縣城的林場職工新建住宅樓裏安享晚年。“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仍會選擇來到塞罕壩上。因為今天這百萬畝林海,我發自內心感到自豪。林海無際,青春無悔!”

  這種矢志不渝的堅守在塞罕壩上已經開始傳遞。林二代、林三代,接過接力棒,成為林場的主力軍。整個壩上隊伍如今已經發展到1979人,成為推動塞罕壩不斷變綠的強大力量。

  如今,壩上林場面積已達112萬畝,成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每棵樹的年輪,都記載了這裡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進程。

  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如今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

  近兩年,塞罕壩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完善,2012年開始,塞罕壩大幅壓減木材砍伐量,從以往每年的15萬立方米調減至9.4萬立方米,木材産業收入佔營林收入的比重也從66.3%降至40%。

  如今,“賣碳”正在成為這裡的新增長點。植樹造林者種植碳匯林,測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將其在交易市場掛牌出售;碳排放單位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抵消其工業碳排放。塞罕壩的造林和營林碳匯項目,已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如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收入上億元。

  綠色發展改變了塞罕壩的面貌,讓這裡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當地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每年吸引遊客50多萬人次,一年的門票收入可達4000萬元。

  林場旅遊經營戶盧超欣慰地説,“去年夏季客房就沒空閒過。現在這裡正變得越來越美,相信我們的生活和生意都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