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構建復興偉業的精神坐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精神文明建設紀實

2017年09月30日 08:23:0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構建復興偉業的精神坐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精神文明建設紀實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黃小希、羅爭光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托舉偉大的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全面展開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五年來,精神文明建設挺起了中國脊梁、激發了中國力量、引領了中國風尚,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導、精神支撐、智力支援,構建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坐標。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方位,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

  “中國人民擁有偉大夢想,更擁有為實現偉大夢想而吃苦耐勞、實幹苦幹的偉大精神。”

  2017年1月26日,新春佳節即將到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弘揚偉大精神對於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此,經歷過無數苦難與輝煌的中國共産黨人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産黨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30多年來,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用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物質文明發展的世界奇跡,也收穫了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碩成果。

  把握新佈局,引領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位置,不斷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準。

  五年間,在多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系統闡釋。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2013年5月4日,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面對各界優秀青年代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飽含力量、字字千鈞。

  時隔3個多月後,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刻闡釋: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2013年五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全國總工會機關,向在場的全國勞動模範代表詳細闡述自己的思考。

  既要有“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這是人民群眾嚮往的小康生活,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鄭重承諾。

  2016年3月16日,根據中共中央建議編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綱要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將有“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闡明“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的觀點,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同。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為奮進中的中國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滲透于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在國家整體戰略中佔據重要地位,也擔負著為奮進中國提供強大動力的歷史使命。

  2015年2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親切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他強調,要繼續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諄諄教誨,殷殷期許。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標注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吹響了精神文明建設再出發的號角。

  以堅定理想信念挺起不屈的中國脊梁——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理想信念旗幟,築牢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016年9月23日,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數百張歷史照片、數百件文物,一段段視頻、一幅幅畫作、一座座雕塑……“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在這裡舉行。

  參觀結束,習近平總書記追昔撫今:“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産黨人為之奮鬥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

  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偉大的中國人民,正是憑藉這份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一次次浴血奮戰、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中,從革命走向勝利,從貧困走向富強,從苦難走向輝煌。

  何謂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生動形象,直指問題本質。他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産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産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一個黨員、一個政黨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莫不如此。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由衷寄語,對全黨全社會持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作出明確指引。

  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華民族矢志奮鬥、百折不撓的“壓艙石”——

  “95年來,共産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英勇奮鬥,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自覺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定盤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慶祝建黨95週年大會上,在會見第31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在給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建院60週年的賀信中,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太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四個自信”,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新的精神財富,更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強國魂”——

  2015年12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

  一部中國發展史,就是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彰顯和昇華的過程。

  90多年來,作為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書寫下愛國主義的輝煌篇章,賦予這一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

  今年4月初,中央文明委印發《關於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將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專門單列一項,明確提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

  今天的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挺立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中國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自豪,壯志滿懷邁向未來。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持久的中國力量——應對新形勢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

  2014年2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説,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明晰、意味深長,“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系統闡明瞭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構建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2014年五四青年節,他來到北京大學,勉勵廣大師生“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2016年2月,他深入江西南昌社區考察,提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社會都要努力抓,社區要利用自己的平臺和優勢做好”;今年全國兩會上,他看望與會全國政協委員,希望廣大知識分子“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身體力行帶動全社會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風化好雨,潤物細無聲。

  如何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成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讓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邃的思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欲樹正氣,先正官風。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帶頭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眾、帶動群眾。

  ——弘揚優秀傳統,汲取文化養分。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説,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

  對道德模範,習近平總書記格外牽掛與讚許。

  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向老將軍甘祖昌的夫人龔全珍致敬。他説,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心有大我”的歸國科學家黃大年……對他們用生命書寫的先進事跡,習近平總書記予以高度評價,發出向他們學習的號召。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創造的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

  以上率下,蔚然成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視、對廣大道德模範的尊重,激勵全社會向榜樣看齊——

  扶貧濟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義務獻血等獻愛心行動,傳遞人間真情、彰顯美德善行;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級文明戶創建,開展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讓家庭建設成為社會建設、國家建設的有力基點;開展愛崗敬業教育實踐活動,使忠於職守、建功立業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滋養心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和引領下,匯聚全社會努力,讓崇德向善廣植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必將為推動社會進步凝聚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

  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領新時代的中國風尚——順應築夢圓夢的新階段新特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建活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精神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要求如何落實到城鄉基層?理想信念的明燈如何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央文明委印發的《關於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作出明確回答——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群策群力、共建共用、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創舉,是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是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要求落實到城鄉基層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

  文明,是一個城市的“名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説,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形象的比喻,為文明城市建設明晰了思路。

  更加科學的規劃、更加合規的建設、更加優化的管理、更加貼心的服務……近年來,隨著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深入推進,一座座城市“像繡花一樣精細”地推進更高水準文明城市建設。

  在江蘇張家港,文明創建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打響了“文明張家港”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在浙江杭州,“最美品牌”久久為功,“最美人物”不斷刷新城市文明的高度;在福建廈門,社區管理服務水準持續提升,百姓深切感受到居住環境的改善;在河南許昌,“15分鐘健身圈”方便居民走出小區找到健身休閒場所……紮實有效的創建活動,正在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託。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細胞”。

  從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到要求“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家庭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用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習近平總書記為文明家庭創建指明瞭方向。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指導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百花齊放、成果豐碩。

  文明花開香滿園,同心掬得滿庭芳。

  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發揮統籌、協調、指導、督促作用,做實功不務虛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健全制度,引領文明風尚。《關於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關於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的意見》《關於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一項項制度陸續出臺,精神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日趨完善。

  ——弘揚法治,提升全民素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各地普法工作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讓全民法律素養顯著提高。

  ——厚植文化,挖掘時代價值。從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門部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到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不斷啟迪人們的思想、溫潤百姓的心靈。

  ——管導結合,打造清朗網路。依法集中查處違法網站和網路賬號、嚴厲整治網路直播平臺涉“黃”問題……監管部門直擊網上“病灶”,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文明用網的網路新生態逐漸形成。

  成風化人,明德至善。

  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變化和成效,與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要求“同頻共振”,在提升百姓獲得感、幸福感的同時,也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蔚然成風。

  “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産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水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擺脫貧困》一書,記錄了2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有關“正確認識脫貧致富和建設精神文明的關係”的思考。

  這是一種一以貫之的情懷,昭示著繼往開來的事業。

  望眼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精神文明建設必將結出纍纍碩果,凝聚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磅薄動力,向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