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登

2017-11-20 08:5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為了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10月31日,軍事科學院和人民日報社聯合舉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宣部、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國防大學、陸軍第八十三集團軍、空軍指揮學院的專家學者150多人與會。大家圍繞黨的十九大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研討交流。現摘要刊發部分與會者的發言。

  ——編 者

  引領新時代強軍事業的科學指南 

  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 方 向

  黨的十九大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並把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寫入黨章,實現了我們黨軍事指導理論又一次與時俱進。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刻回答了強軍興軍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是引領新時代強軍事業的科學指南。

  標定新時代強軍方位。習近平主席在軍隊領導幹部會議上強調國防和軍的隊建設進入新時代,準確揭示了強軍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判斷基於強軍興軍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反映我國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為推進強軍事業提供了基本依據。

  貫注新時代強軍之魂。黨的十九大把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制等內容寫入黨章。這就把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納入治國理政全局,上升為黨的基本方略,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軍事制度更加成熟。

  規定新時代強軍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要求我軍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強軍使命反映黨的歷史使命對軍隊的政治規定性,承載著黨、國家和民族的重托。

  確立新時代強軍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這揭示了強軍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標準,反映了我們黨對建設強大軍隊的不懈追求,體現了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

  開拓新時代強軍道路。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軍事領域的具體體現。從領導力量看,強調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從目標任務看,強調政治、打仗、作風全面一流;從發展要求看,強調從機械化半機械化向資訊化智慧化轉型;從國際比較看,強調由跟跑追趕轉向並跑領跑;從全局特徵看,強調強國強軍相統一。

  立起新時代強軍統攬。習近平主席領導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加強現代戰爭作戰指導,明確了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總綱。在軍隊發展戰略指導上強調“五個更加注重”,其中聚焦實戰是發展指向,創新驅動是發展動力,體系建設是發展方法,集約高效是發展模式,軍民融合是發展途徑,從而明確了強軍的核心理念。

  明確新時代強軍指向。強軍的根本指向是能打勝仗。適應戰爭形態智慧化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軍事智慧化發展。這是對我軍資訊化建設的又一次升級。瞄準打贏未來戰爭,提出發展“兩種作戰能力”、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等。這些重要論斷著眼解決“兩個差距還很大”“兩個能力不夠”問題,抓住了強軍勝戰的要害。

  擘畫新時代強軍佈局。黨的十九大報告系統闡述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的強軍佈局,提出一系列新舉措,如推進軍人榮譽體系建設,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等。政治建軍鑄牢強軍之魂,改革強軍塑造軍隊未來,科技興軍打造創新型軍隊引擎,依法治軍鍛造法治軍隊。這四個方面相互支撐,強軍的骨幹框架愈加清晰。

  規劃新時代強軍步驟。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資訊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這一戰略規劃使近期、中期、遠期目標相互銜接,將我軍基本實現現代化時間提前15年,是根據新時代我軍使命任務和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調整。

  指明新時代強軍途徑。軍民融合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列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強調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等。這是從發展和安全大局出發作出的戰略部署。

  深入把握新時代的豐富內涵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科研部主任 韓慶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邏輯起點和立論基礎,也是貫穿報告的一條主線。只有深刻領會新時代的豐富內涵,才能牢牢把握我們黨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指導意義,把握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確定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主要根據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主要矛盾反映社會發展“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總體狀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實現深層次的、根本性的變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方”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升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給方”則由落後的社會生産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正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三個意味著”。第一個意味著指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了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第二個意味著指社會主義由低谷到高潮,站在了煥發強大生機活力的新的歷史起點上;第三個意味著指我國開闢了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站在了為解決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的新的歷史起點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五個是”的定位,標明瞭我們的目標任務。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要求我們努力使社會主義強盛起來;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要求我們努力使中國強大起來;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要求我們努力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要求我們努力使中華民族復興起來;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要求我們努力為人類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積極順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 趙周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政治判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客觀實際,為更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的判斷,是順應我國社會發展和歷史大勢的重大判斷,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它抓住了新時代我國基本國情的主要特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必然結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體現了人民群眾需要的時代特點和演變規律,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的重要依據,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邏輯起點,必將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廣泛深刻變革,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社會生産看,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生産能力極大增強,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落後的社會生産問題已經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從人民需要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一方面,要順應人民需要從數量滿足到品質享受的轉變,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順應人民需要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著眼于更好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還要著眼于更好滿足人民各方面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理論創新 

  中國社科院資訊情報研究院黨委書記 姜 輝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表明,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中國的偉大事業,而且是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最重要、最有作為的組成部分。

  習近平同志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歷史巨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這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出原創性貢獻,需要自覺堅持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一方面,應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特別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著眼于解決中國問題,在實踐中形成中國理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化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應樹立時代眼光和世界眼光,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世界化而不懈努力。要以世界各國各地區馬克思主義發展為重要參照,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維度和國際視野,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大背景、大視野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又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作出原創性貢獻。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中國共産黨人根據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發展新形勢新特點新問題,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將中國發展和世界各國發展有機結合,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把握歷史大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向人類社會提供豐盈鮮活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以中國發展理念與實踐引領和塑造人類社會發展新未來。這是中國共産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體現了對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高度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深刻領會新時代的新思想 

  空軍指揮學院政治工作係教授 苗潤奇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産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著眼解決新時代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面臨的矛盾問題,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緊緊抓住黨的十九大報告精闢概括的“八個明確”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

  “八個明確”內涵豐富,統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總目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等基本問題,貫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是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八個明確”思想深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視野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創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八個明確”緊貼時代,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提出一整套極具前瞻性、時代性的大政方針,彰顯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先進的科學理論體系。

  “十四個堅持”涵蓋堅持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涵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涵蓋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對外戰略,涵蓋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等主要內容,闡明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政治立場、發展動力、發展導向、依靠力量、法制保障、精神力量、發展目的以及黨的自身建設等重要問題,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個基本方略貫穿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體現鮮明問題導向,反映我們黨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建寧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這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斷,需要自覺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離開人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就沒有中國道路,沒有中國精神,更沒有中國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民自己的事業,只有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萬眾一心、同心同德,不斷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中國共産黨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今天,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就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日常工作中,要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謀人民之所需。

  堅持共用發展理念。共用發展理念為增強發展動力、提高人民獲得感進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方向指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用發展,由共建而共用、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其核心要求。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也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必須堅持共用發展理念,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部隊落地生根 

  陸軍第八十三集團軍副政治委員 沈竹君

  “大功三連”作為習近平主席親自頒授的“學習踐行黨的創新理論模範連”、中宣部授予的“時代楷模”,其基本經驗是“學系列講話、育‘四有’新人、建‘四鐵’連隊”,主要做法是“學在經常、育在日常、建在平常”。運用“大功三連”經驗,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在部隊落地生根,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吃透精髓要義。領導帶頭領學,按照抓黨委、帶機關、促部隊的思路統籌推進,形成黨委引領部隊學、領導帶著官兵學的局面。扭住重點精學,圍繞歷史新方位、矛盾新內涵、思想新方略等逐字逐句學習、逐段逐節領會。創新方法活學,開辦系列講座,用好“兩微一端”,組織黨的十九大代表、“大功三連”指導員王金龍等理論骨幹到一線宣講,組織文藝節目創演、DV短片創拍,幫助官兵深化理解。集中輪訓研學,分期分批抓好領導幹部和基層幹部、理論骨幹輪訓。嚴格制度常學,制定學習貫徹意見措施,落實理論學習制度,讓官兵熟知牢記基本觀點、理解掌握精神實質。

  凝聚軍心意志。把習主席強軍思想作為根本指導和科學遵循,立起統領部隊建設的“魂”和“綱”,掌握佈局定向的“指南針”,找尋破解難題的“金鑰匙”。聯繫實際找準主攻方向,把新思想轉化為新思路,把新部署細化成新舉措,加快推進轉型建設,突破短板弱項,打造陸戰精銳、主戰“鐵拳”。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官兵,用信仰之光指引理想之路,引導官兵聽習主席的話、做習主席的好戰士。

  推進強軍偉業。把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作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實際行動。紮實抓好思想政治建設,突出學好習主席強軍思想,堅決貫徹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持續推進正風肅紀,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牢記“軍裝就是戰袍、崗位就是戰位”,抓好備戰打仗主責主業。著力推動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堅持從嚴治軍、按綱抓建、科學管理,實現“三個根本性轉變”。要通過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使部隊思想亮堂堂、訓練響噹噹、作風硬邦邦、安全穩噹噹,以嶄新姿態、昂揚步伐向著世界一流軍隊目標闊步前進。

  認真總結黨的理論創新路徑和特點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長 張明倉

  黨的十九大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貢獻,就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包括牢固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為強國強軍提供了科學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結和把握黨的理論創新路徑與特點,對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理論自信與理論自強有機統一。在理論創新中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關鍵是要增強理論自信,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鮮明特色,也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也實現了理論自強。

  堅持目標創新與路徑創新有機統一。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展開、深化。我們黨將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宏偉目標轉化為清晰、具體的路線圖,明確了追夢築夢圓夢的路徑。新時代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就要用中國夢的強大感召力激發理論創新活力,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理論支撐。

  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有機統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中形成的,既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的結晶,又有力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全黨要以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新實踐,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良性互動、有機統一,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能力。

  堅持激勵創新與規範創新有機統一。理論創新既需要激勵,也需要規範。加強理論創新,打造優秀創新文化,必須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有效糾治“偽創新”“假創新”。要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在弘揚創新文化中凈化優化理論創新生態,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營造良好環境。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0日 20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