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職做淘寶12年賣家:“雙11”讓小商家有點尷尬

2017-11-16 15:27: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江湖草莽時代漸遠,耕耘淘寶12年的賣家説——

  “雙11”讓小商家有點尷尬

  從大二學生時代算起,鄭笑凡已在淘寶平臺上駐守了12年。伴隨著淘寶平臺一路從小到大,她的護膚品店舖也從千千萬萬個小商鋪中脫穎而出,成長為有些規模的淘寶旺鋪。而已經歷過多年“雙11”的她認為,“雙11”讓小商家陷入一種尷尬。

  畢業後 專職做淘寶12年

  對於一年一度的“雙11”,鄭笑凡並沒有太多興奮,如同往常,她隔兩三天才到郊區的辦公室轉轉,看看店舖運營情況。鄭笑凡的淘寶店叫“三金冠巫婆大大的美膚沙龍”。

  從2005年開店算起,鄭笑凡的店舖至今已經營12年。當時,電商對很多人而言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淘寶也僅是一個成立兩年的小平臺。

  鄭笑凡那年還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讀大二,由於喜歡買東西,就註冊了一個淘寶賬戶,同時也把閒置的東西拿到淘寶上賣。之後,她又做起了賺價差的護膚品代發,半年多時間賺了一萬多元錢,攢下幾十個客戶。大學畢業前夕,鄭笑凡決定把淘寶當成自己的第一份職業。

  於是,她拉上自己的男友(現在的丈夫)、一名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畢業生一起專職在淘寶上開起了“夫妻店”。

  剛畢業那兩三年生意清淡,一個客服都沒有,每天24小時就是賣貨,跟顧客聊旺旺。由於店舖全靠倆人打理,客服、進貨、理貨、發貨,每天忙到大半夜,有時連飯都沒空吃。後來生意越滾越大,好時每天有幾百單。

  2011年,兩人決定雇人,把自己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租庫房,引入流程化管理,店舖變得越來越正規。生意最好時,光運營的員工就有20人。

  平臺正規化 小商戶需改變

  淘寶成為一種“現象級”平臺的背後,是因為其聚集起了成千上萬的大小商家。而與此同時,假貨氾濫也成為淘寶難以抹去的標簽。

  在鄭笑凡的印象中,大約從2013年、2014年開始,明顯感到淘寶抓産品和店舖的正規化,一些店舖隨之關張。2015年開始,為了推進正規化,平臺甚至有點“刁難人”的意思,進而出現了更多的關店。

  在她看來,這在情理之中。因為與天貓店相比,像這種個人小商家,平臺是不能強制收費的,能給阿里巴巴帶來的收益不多。此外,淘寶平臺有假貨存在是難以回避的。

  於是,很多賣家就陸續從淘寶上消失了。有些人轉型,拿著賺到的錢去做別的生意了;有的人覺得賺夠了,就不做了;還有些人生意越來越差,就接著去上班了。

  也就是這三四年,鄭笑凡的産品全部取得品牌授權,讓店舖正規化。“不可能老賺擦邊球的錢,早晚得正規起來。”

  套路深 “雙11”漸成雞肋

  領紅包、紅包膨脹、翻倍、滿減、跨店減……“雙11”這段日子,“剁手黨”們紛紛感慨,商家套路越來越深。

  鄭笑凡記得,2009年,“雙11”還是個非常小型的活動,大概只有二三十家天貓店參與,但特別實在。“剛開始前兩年,好像都是直接打五折,沒有任何貓兒膩,也不需要你去計算,到點了,拍下來就完事兒。”

  “如今完全變味兒了。”她覺得需要無數個步驟搶紅包,還要轉發朋友圈,有點強行社交的意思,最終算來算去,也沒便宜幾塊錢,但捆綁消費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可能沒有商家願意搞這種活動。”在她看來,現在一到10月20日左右,很多天貓店的商品就不能賣了,只能交訂金,等到“雙11”零點開場,也就是説,這20天的生意,在為那一天準備。而對鄭笑凡這種淘寶小商家來説,“雙11”前沒有被強制參加,卻面臨著流量可能被截的局面,如按照品名搜索,很可能會搜不到,店舖交易量也會大受影響。

  她認為,“雙11”讓小商家陷入一種尷尬。本報記者 孫傑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