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促進鄉村振興 新時代農業供給側改革再發力

2017-11-10 09:0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為6億農民勾畫了宏偉而美好的藍圖。

  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産業振興,加快振興農村産業,實現産業興旺,就要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在近年來糧食“三量齊增”的情況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農業發展品質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5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兩年來,我國農業在結構調優、生産調綠和産業調順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步,進一步擴大了優質綠色農産品的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瞄準供需側 農業結構“加減法”成效顯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更好引導農業生産、優化供給結構。多年來,中央從頂層設計著手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尤其是在農産品價格方面進行了重要改革,先後對棉花、大豆、玉米、水稻價格進行了調整。

  價格機制改革既保護了農民種糧利益,也促使農民對農業生産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根據市場,減玉米、增大豆,籽粒玉米近兩年累計調減了種植面積近5000萬畝,大豆面積增加了1600多萬畝;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佔小麥總面積的27.5%,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

  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兩區”建設可保障95%的口糧需求、90%的穀物需求,確保棉油糖和天然橡膠供給水準不降低,對農業産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進行了合理佈局。

  目前,我國畜牧業規模化率達到56%;漁業減量提質增效取得了明顯進展;糧棉油糖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生豬養殖向糧食主産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養豬大縣和奶牛大縣的産量分別佔到全國的80%和60%。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不到兩年時間,農業結構調順調優的成果顯著,農産品供需關係逐漸趨於平衡。

  注重可持續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之路更清晰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農業部推行綠色生産模式,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實施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降下來了,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退耕還林還草424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大到1200萬畝。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了,全國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糧菜果茶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超過5億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

  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對農業綠色發展提出了具體措施,為農業綠色發展描繪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

  各地積極響應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開始了生態種養,既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也提高了農産品品質。

  以産量大省吉林為例,稻田養鴨、蟹、泥鰍、小龍蝦……越來越多的吉林稻農開始“一稻兩吃”,他們利用各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跟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原理,讓魚蟲蝦蟹為稻田除草、吃蟲卵,再輔以人工除草,避免了除草劑等農藥的施用。為進一步強化“吉林大米”品牌,吉林省近年來實施“稻漁種養”增收工程,不僅為吉林大米添上了綠色、健康的品牌標簽,也為稻農帶來額外收入。

  隨著國家綠色發展政策的實施和農民生態種養的進行,我國農業一定會實現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農膜回收率達到80%的目標。

  轉向一二三産融合 産業鏈提質升級帶動農村“雙創”熱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援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有力的推進了我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增綠。

  在遠近聞名的“番薯鄉”——浙江省遂昌縣柘岱口鄉,村民葉松旺正忙著用手機為自家新鮮出爐的番薯條拍照上網。目前,像葉松旺這樣經營電商的農戶超過2000家,當地通過金融扶持等方式,讓農村電商向龍頭企業看齊,讓小小番薯條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網際網路+”農業、田園綜合體、農産品加工業……各種形式的一二三産業競相發力,既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也提高了農民收入。

  2016年農産品加工業與農業的産值之比達到了2.2:1,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了2200億元,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營業收入5700億元。

  産業深度融合,也掀起了返鄉創業的熱潮。目前,我國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達700萬人,其中返鄉農民工比例為68.5%。農村“雙創”人員82%以上創辦的都是農村産業融合類項目,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資訊服務、電子商務、特色工藝産業等農村一二三産業,並呈現交叉融合、競相迸發的態勢,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今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國“三農”發展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深耕“三農”沃土,做好改革文章,有新時代的感召力相信我們一定會在實踐中通力配合、攻堅克難、協同向前,走出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夢。(文/魏利潔)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