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應急措施減污20% 京津冀重污染過程勢頭大減

2017-11-07 08:5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環保部11月3日發出預警的京津冀重污染似乎並未如期而至,即便是曾被預測污染最重的11月6日當天,北京的天空也透著藍意。多位大氣專家解釋説,霾勢弱了,不是預報不準,而是應急減排措施起作用。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説,此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污染過程,主要是在持續偏南風和大氣擴散條件轉差的情況下,污染物排放累積、傳輸和二次轉化所致。王自發解釋説,根據以往的經驗,大氣擴散條件轉差時的空氣品質狀況往往決定了污染過程的峰值濃度和持續時間。提前採取應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積前就把排放強度降下去,是重污染天氣應急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多家科研機構的研究都表明,提前1~2天採取應急減排措施,能夠更有效地降低PM2.5峰值濃度,推遲重污染發生的時間。針對這次污染過程,各地提前發佈預警資訊,及時準備和啟動應急減排措施,就是為了及早防控,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介紹説,重污染天氣預警是各地政府根據國家和地方空氣品質專業預報機構的預測預報結果,科學決策並對社會發佈的。預測結果是基於日常的污染物排放量,通過多種空氣品質預測模型,結合氣象資料得出的。而人民群眾實際感受到的空氣品質現狀,則是地方政府已經採取應急減排措施後的結果。

  在柴發合看來,這次民眾感受到的實際空氣品質比預測的好,或者重污染發生時間比預測的晚,正説明已經採取的減排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柴發合也表示,由於現階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等因素,區域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巨大,應急減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重污染的影響。

  柴發合給出了這次強制應急減排的相關細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採取了區域應急聯動,措施包括鋼鐵、水泥、鑄造、傢具、礦山開採等行業的停限産,國Ⅲ及以下的機動車限行,重點企業錯峰運輸,施工和交通揚塵管控等。同時,今年各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大幅增加了管控企業數量,壓實減排措施,基本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區域整體管控企業數量從去年的近1萬家增加到今年的5萬家左右。初步分析“2+26”城市在採取橙色預警期間,主要污染物減排比例在20%左右,有效抑制了此次污染過程中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的快速上升。

  京津冀多地啟動重污染橙色預警期間,環保部派出28個督查組和102個巡查組,共檢查企業1085家,發現未落實應急預案的企業僅32家,執行率高達97%。柴發合分析説,這説明各地高度重視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狠抓減排措施落實。正是因為如此好的落實情況,使得本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影響降低了很多,污染濃度峰值比預測要低,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

  11月4日,北京、天津及河北多個被預警的地區都啟動了橙色預警,有公眾注意到,山東和河南一些空氣品質不錯的地區,也發佈了橙色預警。這背後有什麼玄機?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解釋説,長期以來的研究證實,京津冀中南部和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區域處於同一個大氣流場,污染傳輸的相互影響顯著。各地大氣污染的發生發展,往往是本地排放與外地傳輸疊加的綜合結果。重污染期間,區域內主要城市受外地傳輸的影響比平時更大,區域傳輸對PM2.5濃度的貢獻最高可達50%以上,單個城市採取減排行動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賀克斌説,這次污染期間,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偏南風的風速較大,這些地區的空氣品質較好。但無論是模式預測還是實際風場都能看到,這些地區排放的污染物隨著偏南風的輸送,快速匯聚在京津冀中南部太行山一帶,使得沿山城市空氣品質逐步惡化。如果沒有提前採取應急減排措施,這些城市的PM2.5峰值濃度將會進一步升高,各地進入重污染的時間也會更早。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