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好脫貧攻堅後半程(人民時評)

2017-11-04 15:1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3日 05 版) 

  從現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大約3年時間,脫貧攻堅進入後半程;面對深度貧困地區,現在到了攻克最後貧困堡壘的關鍵時期。

  全面小康,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一個不能掉隊。繼江西井岡山市、河南蘭考縣率先脫貧摘帽後,近期全國9個省區市的26個貧困縣通過專項評估檢查,由省級政府正式批准退出。這是自1986年國家設定貧困縣以來,首次實現貧困縣數量的凈減少,既為今後幾年貧困縣有序規範退出樹立標桿、作出示範,也為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大信心。

  把好貧困退出關,是確保脫貧成效沒有“水分”的關鍵一步。對此,中央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此次“摘帽”的26個貧困縣,由7家第三方評估機構負責評估檢查,始終堅持公正獨立的第三方立場,嚴格把好工作程式規範關、入戶調查品質關、問題戶審核判定關、數據品質關,客觀呈現脫貧成效。評估過程有這樣一個細節:某貧困戶的房屋認定比較模糊,評估組通過實地勘察,綜合該戶家庭情況和住房安全問題,最終判定該戶為漏評戶。這種客觀、公正、較真的工作態度,確保了脫貧攻堅考核評估的公信力,説明貧困縣退出不是自説自話、閉門造車,而是擠乾水分、防止虛報,有著實打實的脫貧成效作為支撐。

  有制度設計的硬杠杠,有各個環節的嚴把關,才能換來脫貧成效的實打實。黨的十八大以來,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在發展中國家中貢獻了最大份額的減貧人口。能取得這樣的“巨大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資金調配、貧困識別、産業發展、幹部動員等一系列堪稱“精準”的政策舉措,體現著深刻的治理藝術。正如一位聯合國官員的觀察,“中國精準扶貧的理論和實踐表明,通過良好的政治願景、科學的扶貧戰略、適宜的政策措施,實現整體脫貧是完全可能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貧困縣摘了窮帽,只是脫貧攻堅征程上的階段性勝利,接下來還需要鞏固脫貧成果、增強造血能力,防止返貧。主管部門提出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目的就是建立脫貧攻堅長效機制,為廣大群眾建立穩定的心理預期。既無需擔心扶貧幹部會迅速撤離崗位,同時也要依靠自身努力儘快走上脫貧之路,在內外兩股動力的助推下,脫貧成果將不僅得到人民的認可,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佔總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從現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大約3年時間,脫貧攻堅進入後半程;面對深度貧困地區,現在到了攻克最後貧困堡壘的關鍵時期。越是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越是不能有歇歇腳、喘口氣的思想,越是要採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這就需要拿出堅持到底的勁頭,下一番“繡花”功夫,以釘釘子精神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

  一位參與脫貧評估的專家,調研了39個行政村,發放了1000多份調查問卷,最後寫下了8000多字的筆記,目的就是要保證訪談場景可還原、發現問題可追溯。事實上,這樣一種認真的精神,可以説是整個脫貧攻堅的生動寫照。將這樣的狀態保持下去,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擺脫貧困的大決戰,書寫人類反貧困的新奇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