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基因武器”,下一個劃時代的超級武器?專家:非常難開發

2017-11-02 09:1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正在研發針對俄羅斯人的基因武器?聽起來有如電影般的情節,這兩天被俄羅斯杜馬議員、政府高官、生物學家和各路媒體嚴肅地討論著。3天前,俄羅斯總統普京親口證實,有人在有目的地採集俄羅斯人的生物資料。

  雖然對於美軍此舉是否真與基因武器有關仍存在不同看法,但俄最大門戶網站11月1日的民調顯示,高達85%的俄羅斯人認為受到威脅。與核問題在國際議程中所受的關注相比,被稱為“下一代超級武器”的生物武器似乎成了小角色。然而,正如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此前警告的那樣,任何使用生物武器導致的衝突,都將造成比核戰爭更大的傷亡。

  “基因武器”上一次被置於媒體的聚光燈下是在去年2月。當時,時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在情報界年度全球威脅評估報告中,將“基因編輯”列入“大規模殺傷性與擴散性武器”威脅清單中。英國路透社今年稍早時候在題為“下一個超級武器”的文章中説,2003年,人類基因組的排序工作完成,科學家們得以了解每段生物編碼的意義。不斷發展的技術以及基因工程卻可能為新危險打開大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化學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原子彈的威力。下一個劃時代的超級武器應該就是生物武器。

  多名相關領域專家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新型生物戰劑並將其武器化,以用於軍事或其他目的一類新概念武器。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特別是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通過基因重組將高致病性或能産生劇毒生物毒素的基因片段,拼接到其他存活能力和傳染能力更強的細菌或病毒基因中,從而人工合成自然界原本不存在,但具有更強傳染性和更高致病力的新的細菌和病毒,已成為世界生物安全領域面臨的現實威脅。

  不過,就像美國將“基因編輯”列入“大規模殺傷性與擴散性武器”威脅清單引起爭議一樣,對於美軍採集俄羅斯人生物資料是否與基因武器有關,也存在不同看法。俄羅斯國家新聞網援引俄生物科學博士蓋利法德的話説,所謂用於研發基因武器是某種可惡的謊言。這種武器只能用於對付非常小的民族,在過去幾年來,他們沒有與任何人混居。而俄羅斯並不是這樣的民族。

  美國喬治亞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教授李紅林也更傾向於認為,這是用於一般性醫學研究。他在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科學發展到現在,新的技術可以改變某些基因,但還很難針對某個人群或人種開發基因武器。人種之間有差異,基因上有不同,但人類不同種族間的共性極大,關於人種方面的基因武器非常難開發。

  對於研究採購方是軍方部門,俄生物科學博士赫爾凡德對《生意人報》説,這並不意味著成果就被用於軍事目的,而更像是研究新藥時採集不同種族遺傳資料的典型情況。李紅林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軍方會進行一些基礎的醫學研究,比如海軍在馬利蘭有專門的醫院、大學,美國國防部也會通過國會撥款向科學家徵集研究項目。他認為,美軍方進行基因武器方面的研究可能性存在,但肯定是高度機密,不會像這樣公開招標,且只採購十幾個樣品。

  有相關領域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一些公開資料顯示,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俄羅斯相關研究者認為,美已在這些領域取得進展。生物資料資訊逐步成為新的國家安全課題,很多國家都設有專門的生物安全部門。俄羅斯基因醫學中心的專家對《共青團真理報》説,研製生物武器在國際上已被禁止很多年,俄國家科研機構有時也會跟西方合作採集樣本。俄新社援引俄遺傳學專家伊利因斯基的話説,“我不認為今天或明天這個資訊可以用來研發生物武器,但科學發展很快,很難説10年後會怎樣”。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