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2017-10-31 11:2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對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作出新部署。

  打鐵必須自身硬。全面從嚴治黨不僅是黨長期執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進入新時代,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今天,我們邀請多位黨建領域專家學者,就十九大報告中“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部分的若干重要論斷,深入闡釋、詳細解讀,希望對廣大讀者加深對報告的學習理解有所裨益。

  ——編 者

  打鐵必須自身硬——

  永葆生機與活力

  中央黨校教授 辛 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鐵必須自身硬。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高度自覺、鄭重承諾與莊嚴宣示。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要真正做到主心骨挺立、領導核心堅強,中國共産黨自身一定要硬起來。

  自身硬,首先體現在政治過硬上。中國共産黨是一個政治組織,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政治理想、政治綱領等是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本質屬性,也是中國共産黨先進優秀的根本。所以,中國共産黨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大力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讓中國共産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自身硬,還體現在本領高強上。進入新時代,實現新目標,踏上新征程,中國共産黨要不斷提高執政本領,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領導力、號召力,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讓中國共産黨永葆生機與活力。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準,我們黨一定能夠建設成為一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

  指明新時代黨建方向

  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 張志明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明確了黨的建設的目標、主線、佈局和八項部署,構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完整體系。

  目標是解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指明瞭方向。

  主線和佈局解決怎樣建成這樣一個黨的問題。為達到目標,總要求提出了一條正確的主線,“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與原來相比,把“執政能力建設”改為“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更聚焦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體現出強烈的歷史擔當。只有圍繞主線進行黨的建設佈局,才能推進黨的建設向目標接近。總要求指出,“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強調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把紀律建設納入新六大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新六大建設,以反腐敗鬥爭取代反腐倡廉建設。這些變化,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新理念新戰略和新實踐新要求,理論上更自洽圓滿,實踐上更切實可行。同時,總要求提出八項黨建工作部署,把佈局落地生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的理論創新,對於保證黨始終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意義重大而深遠。

  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楊德山

  黨的十九大在對新時代黨的建設謀篇佈局時,強調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既對新時代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寶庫。

  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一直強調旗幟鮮明地講政治。但一段時間以來,“講政治”講得少了,有的人以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為由,輕視、忽視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要求。久而久之,黨內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現象滋生,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政治生態嚴重惡化現象。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通過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層層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等重大舉措,使黨內真講、敢講、實講、嚴講政治成為風氣,黨內政治面貌煥然一新。

  進入新時代,旗幟鮮明講政治必須做到: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加強黨性鍛鍊,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産黨人政治本色。

  紀律建設納入黨的六大建設——

  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

  中央紀委駐中國社科院紀檢組副組長 高 波

  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紀律建設”概念納入黨的六大建設中,將紀律建設擺到黨的建設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定位看,紀律建設是治黨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這就要求必須在加強紀律建設中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全黨意志統一、正風肅紀,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從內涵看,紀律建設是系統工程。應紮緊紀律籠子,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黨的紀律包括政治、組織、廉潔、群眾、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紀律,應重點強化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同時,應強化紀律教育,增強紀律意識,把黨章黨規黨紀刻印在黨員幹部心上,形成尊崇黨章、遵守黨紀的行為習慣;狠抓執紀監督,以紀律為尺衡量黨員幹部行為,對違紀問題零容忍,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強化日常監督,多做“咬耳扯袖”工作,督促黨員幹部知邊界、明底線,把他律要求轉化為自律追求。

  從長遠看,紀律建設任重道遠。黨記憶體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只有把紀律挺在前面,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才能克服“作風是小事、違紀是小節、違法才處理”等不正常思想和狀況。只有在紀律建設中促使黨員幹部校準思想之標,調整行為之舵,繃緊作風之弦,才能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提供有力的保證。

  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

  是攻堅戰 也是持久戰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 莊德水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要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和戰略部署來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十九大報告強調“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為我們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提供了指針。

  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是黨中央對反腐敗鬥爭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彰顯了黨中央堅決反對腐敗、正風肅紀的政治決心,更彰顯了打贏反腐敗正義之戰的政治信心。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也絕不能輸的鬥爭,只有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才能兌現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實現人民的期望,才能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在新時代,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黨記憶體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這意味著反腐敗鬥爭要奪取壓倒性勝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採取鞏固性措施,讓這個良好態勢長期保持下去,又要採取發展性措施,進一步消除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將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不可“畢其功於一役”,要做好思想上、行動上和制度上的多方面準備,隨時解決奪取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化解奪取過程中遇到的矛盾。要拓展反腐敗的工作領域,國內反腐戰場與國際反腐戰場同時發力,行賄環節與受賄環節雙向打擊,不斷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全面增強執政本領——

  更好肩負起新時代歷史使命

  中央黨校教授 戴焰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的要求,指出:“領導十三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執政本領,就是在執政活動中正確處理各種問題,推進黨的自身建設和黨的事業順利發展的本領。報告中把這樣的本領歸納概括為八個方面,即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而且對每一項本領的具體要求都作了明確的闡述。從這些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本領,都是我們在新時代肩負偉大歷史使命、實現偉大目標所迫切需要的。

  在黨的歷史上,每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踏上新的歷史征程,黨的領導核心都會對全黨提出新的能力和本領要求。今天,我們走進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醒全黨,要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正因為我們黨在每一個新時代開啟或重要歷史轉捩點上,都能夠根據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未雨綢繆,把增強本領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要求,所以,我們黨成功完成了每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任務,領導中國實現了讓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目標。今天,我們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必將使我們黨更好地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