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造假事件不斷 日本金融業曝“造假”醜聞

2017-10-27 09:3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繼日本神戶制鋼所篡改産品數據、以次充好醜聞曝光後,有政府背景的一家日本金融機構25日證實,內部調查顯示,大批員工涉嫌連續8年違規向不符合資質的中小企業發放低息貸款,累計2650億日元(約合154.7億元人民幣)。

  由於這家金融機構受日本經濟産業省監管,經濟産業大臣世耕弘成26日宣佈自罰兩個月薪俸。

  【為盈利不擇手段】

  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簡稱“商工中金”)25日證實,內部調查顯示,從2008年開始,其100家國內機構的97家總計出現4609次違規行為,涉及444名員工。

  這些員工幫助不符合資質的中小企業利用造假文件拿到低息政府貸款,由此擴大商工中金的收益。這一系統性問題直至去年才被人揭發。

  商工中金證實,這家金融機構連續八年總計發放2650億日元可疑貸款,佔總放貸規模的三分之一。

  商工中金社長安達健祐承認,造假成風緣于“缺乏合理內部監管”以及太過看重盈利。

  【負責人領責】

  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已經兩次向商工中金下發“業務改進令”。

  安達説,他會在適當時候引咎辭職,並將上交6個月工資。

  負責監管商工中金的經濟産業大臣世耕弘成26日説,他將上交兩個月工資。

  世耕當天還在出席一場討論加強企業管治的會議上説,希望商工中金出現的放貸問題並不典型,只是個例。“為改善日本企業管治,要改進的地方不少。”

  近段時期,日本製造業接連曝光的篡改、造假、隱瞞、謊報等重大醜聞令人咂舌,也暴露了日本企業管理缺乏監督、制衡的通病。

  本月,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證實,旗下多家工廠長期篡改部分銅、鋁産品的出廠檢驗數據,將未滿足客戶要求的産品充作合格産品供應給客戶。

  上月末,日本汽車三巨頭之一的日産汽車承認,其在成車出廠檢驗環節中,大量使用無資質人員敷衍出廠檢驗手續。

  再之前,三菱汽車和鈴木汽車被曝篡改油耗數據;東芝公司三任社長涉嫌財務造假;因隱瞞安全氣囊品質缺陷而被美國媒體稱為“有史以來最惡劣汽車安全醜聞”的高田公司則於今年6月申請破産。(杜鵑)(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