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雙十一預計破10億件 海量快遞包裝能“綠”起來嗎

2017-10-24 15:40:00
來源:浙江線上
字號

  “雙十一”預計突破10億件 海量快遞包裝能“綠”起來嗎

  浙江線上10月24日訊(浙江線上編輯 金林傑)超過10億件!這是國家郵政總局最新預測的今年“雙11”期間(11月11日至11月16日)全行業的快遞處理總量。

  快遞行業似乎搶了今年“雙11”的風頭:不僅因為即將創紀錄的快遞總量,還因為近期一系列與快遞相關的新聞:中通、韻達等快遞公司表示因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上漲而調整快遞價格;眾多網店因快遞包裝盒價格上漲近一倍,提前囤紙箱備戰“雙11”;環保界人士則關注即將産生的巨量包裹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保壓力……

  社會各界關於推進“綠色包裝”的呼籲一直存在,不少快遞企業和電商平臺也進行了“綠色包裝”探索,但此前行業的總體改進不大。原因之一,在於快遞包裝的成本對企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影響似乎沒那麼大。然而,包裝成本和快遞總量的雙重激增,終究讓電商和快遞企業無法回避這一問題,今年的“雙11”,快遞包裝能變“綠”嗎?

  快遞公司努力做到“綠色包裝”

  國家郵政局指導發佈的 《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快遞行業消耗的包裝箱總量約86億個,其中快遞企業直接使用的紙箱約37億個,剩餘為電商平臺和賣家的自帶包裝; 塑膠袋總使用量約147億個,其中快遞企業直接使用約68億個,其餘為電商平臺和賣家自帶包裝;編織袋總使用量約32億條;封套總使用量約34億個;膠帶3.3億卷。

  以上數據説明,電商平臺、網上店舖、快遞企業將物品過度包裝、二次包裝甚至“裹粽子”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將3.3億卷膠帶折合成長度,大約能繞地球赤道425圈。

  “為了46個小興安嶺”——這是蘇寧易購提出的口號。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説,2016年我國快遞包裹數量超過313億個,使用的瓦楞紙箱原紙多達4600萬噸,佔全球三分之一,約等於7200萬棵樹; 一座小興安嶺只不過有155.5萬棵樹。所以,今年“雙11”期間,蘇寧將用更輕便、易攜帶、可重復使用的“共用快遞盒”取代傳統的紙質快遞盒,“如果電商行業都加入 ‘共用快遞盒’計劃,不再使用傳統紙質快遞盒,那麼一年內可省下近46.3個小興安嶺的樹木。”

  與此前外界呼籲電商平臺、快遞企業等採用“綠色包裝”相比,今年企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這是因為巨量快遞帶來的成本壓力和環保壓力讓這些企業意識到,“綠色包裝”不是意味著“要我做”的責任,也能帶來“我要做”的經濟效益。

  電商推行“可回收快遞包裝”

  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家電商平臺推行“可回收快遞包裝”。

  因快遞紙箱瓦楞紙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各種包裝物在快遞企業營收成本中的佔比12%—15%。今年的雙11來臨前,共用快遞盒、迴圈包裝袋、百分百可降解快遞袋應運而生。蘇寧易購推出了塑膠快遞盒,顧客收到取出商品後,將快遞盒交還給快遞員,即實現快遞盒的重復迴圈使用;京東在配送環節投入使用數千個以抽拉繩密封的迴圈包裝袋,客戶帶走商品後,包裝袋由配送員回收迴圈使用。

  菜鳥昨也向記者介紹,菜鳥與物流合作夥伴首次推出20個“綠倉”。從這些“綠倉”發出的包裹,將使用免膠帶的快遞箱和100%可生物降解的快遞袋。消費者在收件拆包後,可以將紙箱留在驛站,菜鳥將聯合紙箱企業,再次製成包裝箱用於快遞行業。

  共用快遞盒“雙11”將啟用

  今年“雙11”,有電商平臺推出“共用快遞盒”,消費者收到貨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快遞盒大變樣。

  前兩天,某電商平臺推出一款塑膠快遞盒,替代常用的瓦楞紙箱。這種快遞盒使用時是一個方形塑膠箱,你簽收後,快遞員就會將它折疊成一塊塑膠板,帶回倉庫重復使用。

  據官方數據,這種共用快遞盒單個製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週可迴圈6次,預計單個快遞盒使用壽命可達1000次以上,單次使用成本0.025元。

  據了解,今年“雙11”期間,共計20萬個這種共用快遞盒將在全國13個城市投入使用,包括杭州、深圳、重慶、鄭州、濟南等。共用快遞盒産品也將持續升級,除了標準款和方便攜帶的可折疊款兩種型號,採用新型材質,更輕便、環保、耐摔的共用快遞盒也在加緊研發中。

  除了在快遞盒上做文章,還有電商推出了迴圈包裝袋,這種包裝袋以抽拉繩密封,包裝袋由配送員回收,返回倉儲再次打包使用。

  此外,還有電商啟用“綠倉”。這些綠色倉庫,使用的都是免膠帶的快遞箱和100%可降解的快遞袋。

  除了開放一系列綠倉,一些電商在“雙11”期間還將在重點城市的提貨點啟動紙箱回收,收件拆包後,你可以選擇將紙箱留在驛站。

  可降解包裝研發仍有空間

  根據 《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2016年中國快遞業的包裝仍集中在六大類:快遞運單/快遞電子運單、編織袋、塑膠袋、封套、包裝箱(瓦楞紙箱)、膠帶。業內人士指出,紙質的運單、包裝箱能降解,但編織帶、塑膠袋、膠帶等材料被丟棄後,對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從源頭推行“綠色包裝”,必須加大可降解包裝材料的研發。

  “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包裝袋上有一行小字 ‘請沿此打開,可重復使用’。”京東物流相關負責人説,他們用的包裝袋不僅具備可反覆使用的特性,而且可降解,京東還因此獲得一項專利。

  這款“專利防撕袋”用的是採用食品級安全環保的新型塑膠材質,包裝材料在堆肥條件下3個月至6個月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不會對環境産生污染;封口設計則在保證包裝不容易被破壞的條件下,做出手提設計,鼓勵消費者取出商品後重復使用塑膠袋。

  在順豐,一個名為“包裝實驗室”的內部機構瞄準的也是“綠色包裝”研發空間。可替代普通編織袋的帆布袋、用可降解聚丙烯塑膠發泡材料做的迴圈保溫箱箱體、代替傳統填充物珍珠棉的可拉伸珍珠棉、可迴圈使用的文件封、無膠帶紙箱……這些都是“包裝實驗室”的研發成果。截至2016年,順豐也獲得20多項國家專利。

  不過,相關負責人表示,“綠色快遞”仍有探索空間:“理想的快遞綠色包裝不僅要滿足綠色標準,包括輕量化、減量化、迴圈化、標準化,還要在不影響品質的情況下,儘量節約成本,並通過大數據運算、創新、科技結合,實現包裝與物流運輸全鏈條的適配,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包裝材料消耗。”

  (綜合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解放日報等)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