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時光】非洲國家記者協會代表:應該深入學習並借鑒中國經驗

2017-10-19 15:35: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鄧穎平 羅來明 申旭):18日,一群特殊的記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代表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他們是受中國記協邀請來華訪問的一些國家的記協代表。從16日起,他們在中國體驗了高鐵、共用單車,參觀了天津濱海新區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地採訪和親身體驗使來自蘇丹、肯亞、尼日利亞、坦尚尼亞和南非的5位非洲國家記者協會代表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都認為,非洲國家應該深入學習並借鑒中國經驗。

  蘇丹記協主席薩迪格易卜拉欣曾多次帶領蘇丹媒體來中國採訪。他告訴記者,中國在蘇丹有很多投資合作項目,蘇丹人的生活因為中國的投資、貿易和援助發生著變化。易卜拉欣在他擔任主編的蘇丹《關注報》上就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共産黨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的評論,在評論中他呼籲蘇丹學習中國在經濟、民生和從嚴治黨方面的經驗。

  自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以來,中非合作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期。易卜拉欣描述的情景在其他非洲國家也同樣適用,例如坦尚尼亞。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非關係的豐碑——坦讚鐵路就使中國深入到坦尚尼亞百姓心中。作為該國最大的記者組織的代表,坦尚尼亞媒體理事會秘書長卡居比穆卡簡加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扶貧和反腐。

  肯亞記聯主席朱瑪瓦耶拉認為,培養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至關重要。他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誰、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雖然中國在近代也經歷了戰亂,也遭到了外國殖民勢力的侵佔,但是中華民族沒有被外國文化“洗腦”,保住了自己的語言,守住了自己的文化,這就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南非全國編輯者論壇理事傑斐特恩庫比和尼日利亞記聯主席奧都拉奧都希勒表示,組織多國媒體集體採訪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一方面不同國家的記者可以借此機會深入了解中國,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借助這一多邊場合討論各國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加深對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的理解。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