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這五年,精準扶貧改善了鄉村社會治理結構

2017-10-13 10:5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精準扶貧在提高農民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的同時,也改變了鄉村的治理結構。以前,貧困地區普遍存在著鄉村治理問題,上級政府的農村工作沒有抓手;村級組織軟、散;村民缺少有效的參與機制。精準扶貧在推進貧困村治理的同時,也給農村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借鑒和思路,使我們可以從貧困地區學習農村治理的經驗。

  這五年,精準扶貧為形塑新型地方政府提供抓手。曾有一位縣委書記説,過去農村工作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如何發力。自從實施精準扶貧以後,知道了農村工作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縣鄉政府圍繞貧困戶的穩定脫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僅使貧困戶受益,而且推動了農村日常工作。比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一直是農村工作中的一個短板,在精準扶貧中,一些地方圍繞資産扶貧推動農村集體資産的建設,組建了村民和貧困戶共同入股的農村集體企業經營,在穩定增加貧困戶收益的同時也壯大了集體經濟。老年貧困問題是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通過提高老年農民的醫療和養老金額,建立老年活動中心和推動家庭子女更好地贍養老人,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養老問題,也同時改善了所有農村老人的福利。

  這五年,精準扶貧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許多貧困地區的基層組織比較弱。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座談會上指出:“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後,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四分之三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三分之二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幹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基層黨建成為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吸引農村人才;通過駐村幫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通過增加投入、對口幫扶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使貧困村的基層組織得以加強。事實上,如果沒有基層組織建設,貧困村可持續的脫貧是不可能實現的,貧困村基層組織建設經驗也為所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經驗。

  這五年,群眾參與村莊事務治理的積極性得到提高。過去許多農民不知道如何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管理。在開展精準扶貧以後,村民參與、民主決策被制度化。貧困戶的識別需要村幹部和駐村幫扶幹部深入每一個貧困戶家庭深入調查,不但要張榜公佈,還要經受不同機構的評估和審核,村民的知情權和民主決策權利得以真正實現。扶貧資源的投入也需要公開化和制度化,村民有權利也有機會參與監督。通過精準扶貧的實施,村民參與村莊事務決策和監督的氣候已經形成。

  在精準扶貧中形成的一些鄉村治理理念,如執政為民、低收入農民優先受益、嚴格的政府監管和公開、民主的鄉村治理機制,不僅是精準扶貧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農村治理所應遵循的普遍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説,精準扶貧改善了貧困村的治理結構,也為中國農村治理提供了經驗。

  (作者王曉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