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時光:各國政黨為中共點讚

2017-10-13 09:3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10月中旬,全世界目光投向了地球東方。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召開。過去5年,中國共産黨以其正確的執政理念和制度實踐引領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共産黨的成功為世界各國政黨提供了一個生動案例,他們紛紛給中國共産黨打高分,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治國理政總方略點讚,更在密切關注著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九大。

  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點讚 

  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把人口超過13億的中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蒸蒸日上的?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政黨領袖,都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從2014年開始,在一本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書裏,人們可以找到答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收錄了習近平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書中深刻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共産黨執政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

  該書發行以來,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熱烈反響。截至2017年9月下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已出版23個語種,累計發行650萬冊,發行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發行突破50萬冊。

  德國前總理、德國社會民主黨前主席格哈德施羅德對書中關於“中國夢”的論述評價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闡釋了習近平主席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的立場,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政治。書中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以及一個開放、穩定、富裕的中國,符合歐洲利益。”

  美國前國務卿、美國共和黨黨員亨利基辛格這樣評價習近平的外交政策:“我從習近平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中發現了世界秩序演變的‘全新思路’。”

  柬埔寨首相、柬埔寨人民黨主席洪森説:“我對習主席關於中國夢、國家治理、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反腐敗以及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等方面的論述印象深刻。”

  2017年5月3日,烏茲別克共和國總統、烏茲別克自由民主黨黨員米爾濟約耶夫親自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烏茲別克文版撰寫前言。他在文中説:“在激烈的全球化時代,在治理國家與社會、持續發展與民族特色相適應的市場經濟和全面保障人民利益訴求等方面……這本書是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實用的指導手冊。”

  為中共全面從嚴治黨點讚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構成重大威脅的腐敗問題,形成了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中國共産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

  俄羅斯統一俄羅斯黨總委員會副書記、國家杜馬議員謝爾蓋熱烈茲尼亞克評價説,作為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密切關注並仔細研究”中國共産黨全面從嚴治黨的做法,“很多在中國實施的反腐敗做法,正在俄羅斯得到落實”。

  巴基斯坦人民黨旁遮普省中央黨部主席卡馬爾扎曼凱拉認為,“中國共産黨的反腐將進一步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領導力,並促使各級領導和廣大黨員更好地為維護國家利益而奮鬥”。

  西班牙人民黨效倣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機制,成立“紀委”——人民監督辦公室。人民黨參議院黨團領袖何塞曼努埃爾巴雷羅説,腐敗不是某個政黨或國家特有的問題,而是一種濫用權力的行為,黨內反腐一系列措施的實施需要這樣一個監督機構來保障。

  土耳其愛國黨副主席索內爾波拉特對中國共産黨勇於自我革新、自我凈化深表讚嘆。“中國共産黨的反腐敗鬥爭力度之大堪稱前無古人,值得稱讚。”“毫無疑問,中國共産黨是當今世界最有效率的政黨之一。”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點讚 

  帶領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走上富強之路,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創造的世界奇跡。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能實現這個奇跡,與中國共産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中國共産黨所堅持的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豐富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為世界提供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

  “中國共産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富強的道路上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埃及共産黨總書記薩拉赫阿茲利説,在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下,中國實現了真正的民族獨立,走出了一條與資本主義不同的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道路,“成為了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面旗幟”。

  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主席吳丹泰説,中國共産黨取得的成就是因為富有遠見,實施有效的管理,有序制定黨的方針,所以得到了人民擁護。“中國有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中國共産黨能夠有效、平穩領導人民就是一件非常值得仰慕的事。為國家發展選擇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共産黨的成功經驗。”

  “中國共産黨對未來充滿自信,是因為它規劃好了自己的每一步,不放棄為全體人民謀福祉這一偉大目標。”俄羅斯聯邦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久加諾夫説,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中國領導人對整個世界進步發展的擔當”。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