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遵義這位82歲“愚公”不簡單 曾帶領村民懸崖絕壁上鑿渠

2017年04月19日 15:07:51  來源:貴州都市報
字號:    

  遵義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有一個叫團結村的村子,過去由於缺水,當地流傳著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如今,這裡有了一條在懸崖絕壁上鑿成的水渠,村民稱之為“大發渠”,這渠是一名叫黃大發人帶領村民建成的。近日,貴州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團結村民“望涯”興嘆

  走進團結村頭,一眼就看見一條水渠緊貼峭壁上,依山蜿蜒曲直,猶如挂在絕壁上的“天河”,讓人驚嘆。

  記者見到黃大發時,他正坐自家院壩裏,與幾位村民們商議維修水渠的事。

  以前團結村由於石漠化,缺水嚴重,人畜飲水靠村裏的唯一一口井,説是井,其實就是從土坑裏慢慢滲出的一點水,接滿一桶水,往往需要等上一個多小時,為了吃水,全村的男女老少經常不分晝夜,守在井口排隊挑水。

  “我們村有1000多人口,200畝稻田絕收,包括我家都沒水吃。家裏面沒有水吃,我家幾個女兒晚上不睡覺,幾乎每晚都去守,而且守水都還要打架。”黃大發説。

  據介紹,在該村附近大山溝有一條小溪,如修渠飲水,需要繞過幾座大山,還要經過3座300米高、約400米長的懸崖峭壁,對此,世代居住在團結村民只能“望崖”興嘆。

  黃大發帶領村民鑿渠飲水

  1958年,黃大發被村民推舉為團結村的前身草王壩大隊的大隊長。

  “為了讓村民能種上水稻,吃上一碗米飯,我有了開渠引水的打算。”黃大發説。

  隨即,在鄉政府支援下,村民投工兩萬餘人次,耗資18萬元,修了近10年,卻沒成功。

  黃大發有些尷尬地説,那些年技術差,不懂科學,只用鋼釬二錘開山,高矮不均勻,用土石灰固定縫隙,乾燥後就會脫落,水也就來不了。

  水渠沒修成功,村民心灰意冷,幹部們也紛紛打了退堂鼓,倔強的黃大發卻沒有放棄。

  1989年,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水利站跟班學習。2年後,他籌劃重啟修渠,並請水利站的技術人員用了半年的時間勘查、測繪,重新規劃了水渠線路。當向水利部門提交了申請後,需交1萬塊錢的啟動資金,那個年代,1萬塊錢等於團結村一年收入,不少村民反對修渠。

  面對部分村民的不理解,黃大發率先賣掉了自家值錢的東西作為修渠的集資款,在他的感召下,很快湊齊了修建水渠的1萬元。

  黃大發和村民們再一次向巍巍大山、懸崖峭壁發起了挑戰。

  懸崖絕壁上開鑿,山泉水進村了

  談起建渠,黃大發激動之情總是無法抑制。

  每天,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後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不通公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馬馱運上工地。沒有後勤保障,大夥兒就只能就著包谷飯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兩頓。

  修渠期間,黃大發的二女兒患重病,直至女兒臨死前,也沒盼到父親回家看她一眼,隨即,他13歲的大孫子突發腦膜炎又離開了,黃大發抹掉悲痛的淚水埋葬完親人,又帶著工具上了山了。鞋磨破了沒錢買,他赤腳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藥,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管倉庫的工作人員想要資助他買雙鞋穿上,他卻婉拒了。

  擦耳岩是整個工程比較艱險的一段,絕壁萬丈,黃大發和村民們像“蜘蛛俠”一樣,整天爬在懸崖絕壁上,靠著風鑽和鋼釬,硬生生的開鑿出一條寬0.5米,長170米的水渠。

  1995年春,苦戰了1000個日夜,黃大發和村民們帶著零傷亡的驕人戰績,繞三重大山、穿三道絕壁、涉三道險崖的草王壩大渠終於竣工,大渠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清澈的山泉水流進了團結村。

  當年,250畝稻田實現了“旱澇保收”,村民自發將100多畝山地改成良田,吃上了大米飯。

  82歲高齡仍在帶頭維護水渠

  如今,黃大發已82歲高齡了,身體還很硬朗,他仍然發揮著餘熱,平日,他修渠補渠從未間斷。

  “水渠是我修的,只要我能動,我都會去維護她,這水渠就像我的兒女一樣,我修了就要把她管好。”黃大發堅定地説道。

  今天的團結村草王壩,水通了,村民還依靠大發渠引來的水,稻田已經發展到了730多畝,家家戶戶吃上了大米飯,很多村民還搞起了養殖。

  村民徐國太告訴記者,今年5月,他採購了百條魚苗,在稻田裏搞起了養殖,目前預計收成2000多斤。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