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當代愚公”黃大發帶領村民挖渠引水脫貧致富

2017年04月19日 14:57:46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古代“愚公”感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鍥而不捨的奮鬥。而今,現代“愚公”黃大發的故事依然令我們感動。

  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老支書,他歷時36年,帶領廣大村民挖渠引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長7200米的“生命渠”,解決了當地靠天吃水的困境。這條渠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發渠”,黃大發也因此被譽為新時期的“愚公”,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稱讚為“民間英雄”。

  初春時節,記者在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村民組看到,村民們正在忙著房屋改造,實施新農村建設。清澈的泉水已經引進到村裏,當地人稱這水渠叫“大發渠”,“大發”取名自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老支書黃大發。村民黃大明告訴記者,四十多年前的團結村草王壩、因為沒有水源,無電、無路,草王壩成了有名的“三無村”。

  黃大明:那時候人多地少,這個地方缺水,有些老田遇到乾旱就絕收,人工浪費了,糧食也沒有收,群眾生活跟不上,家家戶戶都缺糧。

  與草王壩缺水的窘境相比,幾公里外的野彪村卻水源富足,只可惜兩村之間被大山絕壁隔斷,草王壩的村民們只能望水興嘆。黃大發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修通一條水渠,把野彪村的水引過來,解決全村的飲水和灌溉。遵義縣原水利局副局長黃著文回憶,在當時的條件下,實施這項工程難度很大。

  黃著文:這個工程相當困難,要跨過500米左右筆直懸崖,懸崖上面沒有長樹木,全靠人工鑿開這岩,非常艱難。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打得通,弄不好要掉下去要傷人,當時沒有這方面防滲材料能阻止水下漏。炸藥是普通炸藥,還非常緊張。

  今年82歲黃大發至今依然清晰記得當年的場景,當時幹部和群眾為了修水渠,大家都在拼命幹。經過兩年多難以想像的辛苦努力,水渠終於竣工。1995年,彎腰修渠的草王壩人終於直起來腰板,歷時40多年終於開鑿通了這條“志氣水渠”,他們親切稱之為“大發渠”。

  黃彬凱:1990年天大旱,糧食絕收,大家為了爭水還打架。地方不好找老婆、打光棍的比較多。水通了之後,找個老婆就很容易了。

  對於幾千年來就缺水的草王壩村民來説,有了“大發渠”,村民們就有了脫貧的希望。沒有“大發渠”,就沒有今天的新變化。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壩,這條寬40釐米、高50釐米、地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的水渠,不僅解決了沿渠百餘戶群眾家裏的人畜飲水難題,還滿足了1200畝稻田灌溉用水,草王壩也從此旱澇保收,徹底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養殖大戶唐恩舉:

  唐恩舉:以前沒有水時,餵養一至二頭牛,大發渠通了後,我餵養了十多頭,管七八萬元。

  如今的草王壩,雖然還沒有整體脫貧,但百姓的荷包卻日漸鼓起來。鄉親們依靠大發渠引來的水,發展養殖業,脫貧的群眾越來越多,村民們建起了一幢幢新房。 和草王壩相鄰的8村民組的40戶139位貧困村民,依靠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將在年底舉家搬到這裡。這個曾經娶不來媳婦的“光棍村”、人人往外跑的窮山村,現在已是條件好的扶貧安置點。

  村民:原來我們家在山頂上,出來不方便,搬到這裡就方便了,政府給我們接通了自來水,給了一間房子。我們準備養10多頭豬,一定能脫貧的。

  70歲從支書崗位上退下後,黃大發除了繼續維護水渠,就是務農。他的家,是一棟磚木結構的老民房,與周圍幾家兩層樓高瓷磚房相比,顯得清冷。村民徐原偉是一名90後,這幾年,他看到了家鄉在變化,從廣東回到了家鄉發展。

  徐原偉:對養豬這塊幫助很大,要什麼豬種,吃什麼藥可以在網上查,要是沒有網際網路的話,什麼都不懂,豬生病還得打獸醫,也很麻煩的,現在回來的年輕人有20多人。

  黃大發雖然已經不是村裏的支書了,但作為一名老共産黨員,他一心為公,不忘初心,一如既往關心著水渠,平日裏修溝補渠從未間斷。

  黃大發:那個溝是我修的,是我拿生命換來的,在我心裏它就像我的女兒一樣,幾天看不到它,心裏就不踏實。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