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為了鄉親,他在峭壁鑿出萬米“天渠”

2017年04月19日 15:53:41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字號:    

  (原標題:為了鄉親,他在峭壁鑿出萬米“天渠”)

  原標題:絕壁鑿“天渠” 壯志淩山河——記貴州遵義市老支書黃大發 

  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釬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

  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當地人管它叫“大發渠”。村民們以最樸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

  黔北深處,多為喀斯特地質。

  黃大發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壩,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

  2017年3月24日,黃大發在巡查水渠途中,身旁就是懸崖。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2017年3月24日,黃大發在巡查水渠途中,身旁就是懸崖。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裏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縣裏的幹部來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裏,滿是渾黃。

  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後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上直打轉轉。

  沒有水,別説發展産業,村民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一些家庭吃鹽都需要賒賬。

  2017年3月24日,黃大發走在去水渠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2017年3月24日,黃大發走在去水渠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對於貧窮,黃大發比別人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幾歲時,母親就去世;父親抽大煙,敗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後撒手人寰。13歲,黃大發便成了孤兒,滾草窩,吃百家飯長大。

  對於擺脫貧困,他有著比別人更強的決心。

  “窮就窮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1958年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那年,黃大發下了決心。

[責任編輯:李帥]